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務院參事室來了“年輕人” 現任參事總數達53人

2011年06月03日 22:10:4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選大家來就是要做事的”
國務院參事室來了“年輕人”
現任國務院參事五十三人,全國各級參事九百多人

  前門東大街11號,荷蘭使館舊址上,一座庭院清凈幽雅、建築古樸。出門不遠,便是車水馬龍的長安街,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是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所在地。13日,這個小院因新納了幾位“年輕人”,熱鬧了一番。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琳、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著名作家張抗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馬力等6人成為國務院參事室新聘參事。至此,“能把建言建議直達總理案頭”的現任國務院參事總數達53人。

  剛過55歲生日兩個月的許琳,成為這裡最年輕的參事。“在單位已經是老人了,在參事室卻成了最年輕的‘年輕人’。”許琳説。

  “選大家來就是要做事的”,不少參事有同感。這個小院不是療養院。如何在新崗位上不辱使命,是他們正在思考的事。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還是《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專家組諮詢專家。長期關注教育資源均衡化問題,劉彭芝説:“成為參事後,我會更加關注教育問題,也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提供給決策部門。”

  國務院參事由國務院總理聘任。60年來先後共聘參事206位。從黨派構成來看,這些參事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居多,也有部分中共專家、學者及領導幹部。參事中有不少響亮的名字,如侯鏡如、程星齡等,還包括兩位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和劉仁靜。

  “敢於直言是政府參事本色。”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説。參事以深入實際、聯繫群眾,客觀公正地反映社情民意,直接向國務院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作為自己的職責。這些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在不少參事、館員看來,“講真話是這裡最大的特點”。

  其中,郎志正、吳伯明、黃當時參事撰寫的“關於具有我國自主創新的第三代行動通訊TD—SCDMA有關問題的建議”,已經實實在在地推動了3G的應用,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一代通訊産業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閃淳昌參事撰寫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搶險抗災調研報告”,對於如何加強我國災害防範和應對公共危機能力,尤其是加強煤電油氣運保障能力,提出了建設性建議;王靜霞參事撰寫的“通過國債利用住房公積金沉澱資金加快廉租住房建設的建議”,對於一項應對金融危機、拉動內需的重要政策措施的出臺,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國務院設立參事室外,省級人民政府和許多省轄市人民政府也都設有政府參事室。目前全國共有參事900多位。

  【新聞背景】

  參事室的設置,是新中國在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一個創舉。

  早在1949年4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毛澤東主席就電示華東局領導人,提出上海解放後應設參事室,為建設新上海出謀劃策。1949年11月11日國務院參事室成立,各省區市政府參事室也于1950年左右相繼成立,政務院制定了《政務院參事室暫行工作簡則》。

  幾十年來,黨和政府通過這種形式,團結了一批具有“德、才、望”的黨外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政府參事 這樣做事

  【核心閱讀】

  《政府參事工作條例》近日頒布,成為中國政府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舉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參事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如何“參事”?“講真話”的環境和機制又是怎樣構建的?請看本報發自湖北的獨家報道。

  國務院參事由總理聘任,地方政府參事由省長、自治區主席、直轄市或省轄市市長聘任。

  聘任參事的範圍主要是非中共人士中有代表性、有影響和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的專家學者或知名人士。

  參事的基本職責是:

  參政議政 建言獻策  諮詢國是 統戰聯誼

  1988年以前,參事實行任命制,為終身參事;此後改為聘任制,任期5年。任期屆滿,因工作需要,可連續聘任。

  11月19日,湖北省政府參事鄭志東、祁兵、李志新等還在緊張地修改他們剛剛完成的《關於省直管市體制有關問題的調查與建議》。

  他們都是今年年初增選出的新參事。“參事,就是給政府決策當‘高參’,我們可不敢含糊!”

  湖北省政府參事室成立於1950年初。當時一批民主黨派、無黨派高層人士和原國民黨軍政高級官員被任命為省人民政府參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統戰性”是參事制度的主要功能定位,“諮詢性”居其次。

  “但從2000年以來,參事制進行了系列改革,我感覺現在‘諮詢性’已成為參事制的首要功能,參事正在成為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幫手。”連任兩屆,剛剛任滿解聘的“老參事”劉海生深有感觸。

  能進能出,參事不再“終身制”

  “我都69歲了,理應‘退位讓賢’了,參事也需要‘新鮮血液’。”劉海生説。

  根據2003年湖北省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參事工作的意見》, 參事首聘年齡一般為60歲左右,任期5年,可連續聘任,但任職年齡一般不超過70歲。而剛剛出臺的國務院《政府參事工作條例》則規定:“參事的首聘年齡不得低於55周歲,不得高於65周歲。參事任職的最高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2000年劉海生首次被聘為參事時,正好59歲。

  “參事的年齡不能過老,但也不能過輕,因為要做政府的高參,條件非常嚴格,起碼要‘黨內正廳,黨外知名’,要是各行各業、各個學科的領軍人物,此外還要有參政議政的能力和熱情。”省參事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湖北省參事室共有參事58名,除一人外,全部實行聘任制;參事平均年齡59歲,最年長的69歲,最年輕的46歲。他們中有兩院院士、大學教授、科研院所高級研究人員,也有國有大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具有高級專業職稱的專家型行政管理人員。

  近兩年,參事室編制計劃從40多名擴大為60名左右,但每年都會有新參事進、老參事退出。劉海生就是退出者之一。

  眼下,新參事選聘正在緊張進行中。參事選聘要經省委統戰部、單位推薦、省長審批、參事室考察等一系列嚴格程式。上任之初,還要進行參事業務培訓。從2006年開始,每年省政府參事室還要組織6到7次專題講座,提高參事們參政議政的視野和能力。

  調研選題,省長過問不“抓瞎”

  “參政建議的品質高低關鍵在選題。”這是老參事們的經驗之談。

  過去,參事們都是自由自發找選題,不容易“切中要害”,有時選題過小過細,難以引起重視。近年來,參事工作越來越得到省政府重視,形成了省長直接出題、部門薦題與參事報題和參事室組題相結合的參事調研選題方式,有了政府領導的問計、參事組的參謀,調研越來越貼近政府的工作中心。

  近年來,參事們各展所長,圍繞“三農”問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問題、湖北的産業佈局問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問題、南水北調問題等重大課題完成了近百次調研,先後呈報了100多份參政建議,省領導批示率達100%。

  今年,湖北省領導給參事們出了六道題,包括調查“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實施中的問題”、“湖北投資環境”、“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等。四五月份,高榮光等四位有經驗的“老”參事領命而出,深入調研,發現了地方配套資金到位難、完工項目未驗收、部分品質留隱患等問題。

  “比如,有個市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沒經正式驗收,就作為竣工項目上報了。項目應完成土石工程量10000立方米,由於配套資金無法到位,承辦單位實際只完成土石工程量8000多立方米,而且都是用毛石幹砌成的,工程品質難以保證。”高榮光説,針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憲生看後,立即批示省發改委等部門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參事室組題,則讓參事在合作中打出漂亮的“組合拳”。圍繞“三農”這個重點難點,省參事室對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土地流轉、農村資訊化等十多個問題全面調研,不少建議被吸納進了湖北省“十一五”新農村建設規劃中。

  直通高層,建議不是“耳旁風”

  “我們越來越感到,政府對參事工作是實實在在地重視!”被採訪的參事不約而同地説。

  “直通車”制度,讓參政建議第一時間直達省領導。過去,領導批示有“硬”有“軟”,現在,參事們欣慰地發現,批示越來越具體,具體到職能部門,具體到應該怎麼做,自己的建議,真的能很快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

  今年9月完成的《關於湖北投資環境有關問題的調查》,就得到了4位省領導的批示。批示指出:“要高度重視發展環境,建議在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上狠下功夫,形成打基礎、管長遠的效應,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陣風的短期行為。”

  在湖北,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沈福權、胡傳秀等參事提出《關於建立健全我省城鄉救助體系的建議》後,湖北省于2006年12月8日出臺了《關於建立城鄉救助體系的意見》。

  2007年3月,省政府參事在參與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討論時,建議增加“橋梁與鋼結構産業鏈”,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組採納了建議,在《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綱要》第九版中對原定的十大産業鏈作了調整。

  2008年洪可柱、曹文軒、朱英國等5位參事提交了《關於依託高新技術打造“小龍蝦及甲殼素深加工衍生高附加值産業鏈”的建議》後,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親自到潛江有關小龍蝦加工企業進行現場調研,湖北省發改委、農業廳等部門對産業進行重點扶持,如今率先進行甲殼素深加工的華山水産公司,正在醞釀上市。

  ……

  正如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所説,“湖北正處於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面臨許多複雜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探索和解決,這些都離不開調查研究。調查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新任6名國務院參事中,3位來自文化界

  張抗抗:擔起“獨立思考、敢講真話”的責任

  國家一級作家,生於杭州,卻把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北大荒。她的作品直面現實與歷史,充滿了對人性和人類精神的追尋。

  中國作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眾多社會職責之後,今天的張抗抗,多了個新頭銜: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參事受託一份信任,更多了一份責任。”

  13日,在向新聘任的國務院參事頒發聘書時,溫總理囑託“求真務實、深入實際”、“獨立思考、敢講真話”。這一切,令這位新任參事感觸良多。

  “這些品格是所有公民尤其是知識分子,都應該遵循的基本言行準則,而並非高不可攀的聖人品格。我們如果對此進行逆向思維的考量,就會發出一些疑問:為什麼有些人不敢講真話?為什麼獨立思考如此艱難,成了需要不斷強調提倡的一種風尚和標準?”

  作為新任的國務院參事,張抗抗非常珍惜參事“相對的獨立性,説真話、講實情,允許發表不同意見和看法,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工作環境——

  “一個能夠造福於民的政府,必定是一個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的政府;一個受到民眾真心擁戴的政府,也必定是一個能夠容忍並接受逆耳之言的政府,其中包括批評性的意見。”

  以前的參事中,文化界的人士並不多。而這次新聘任的6名參事中,有3位來自文化界。張抗抗説,這一定程度上説明瞭文化對於國家的重要性,還有國家對於文化日漸加深的重視。

  儘管此前已擔任過多年的政協委員,但參事一職對張抗抗來説,依然是一個新的角色,是一個新的挑戰。

  “參事,顧名思義即參與和參謀,意味著信任與責任同在。對於所發現的問題,調研必須深入細緻,提出建議和對策,應具有長遠眼光與當下的可操作性。”張抗抗表示,在向各位資深參事虛心學習的同時,要將更多的精力用於關注文化建設、政治民主建設、國民文明教育、文化創新機制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進一步完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