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能源局:我國第四季度能源運作延續積極向好態勢

2011年06月03日 22:10:5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周英峰、高毅哲)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在26日舉行的能源經濟運作發佈會上表示,預計第四季度我國能源經濟運作總體上將延續第三季度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加之去年同期基數較低,能源産、運、銷同比增幅將繼續回升,但環比增長不會很快。

  周喜安分析説,去年第四季度各主要耗煤行業生産步入低谷,煤炭消費大幅萎縮。今年第四季度,煤炭消費同比基數偏低。同時,工業需求提振和10月底開始的冬儲煤將持續到明年第一季度,將直接拉動電煤需求增長。部分小煤礦復産將使煤炭市場供給溫和增長,但各地推進煤礦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預計第四季度煤炭供求將繼續保持相對平衡格局,市場煤價格有望保持相對穩定或小幅波動。

  周喜安認為,考慮經濟活動連續性和用電的季節性因素,今後幾個月全國電力需求增速將延續回升勢頭,加之去年同期基數很低,預計第四季度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局部地區富餘。分區域看,華東、南方區域總體平衡,東北、華北、華中、西北區域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盈餘。全年發電設備利用率4500小時左右,比往年有所降低。

  周喜安分析指出,隨著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增強,主要用油行業需求也將有所增長,預計第四季度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5300萬-5400萬噸,同比增長10%-13%。受國家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政策影響,年內部分省區大型新建和改擴建煉化項目建成投産,國內成品油資源供應總體仍較寬裕。國際油價登上每桶80美元高臺,將對我國油品市場和經營狀態産生影響。

  據了解,此次能源經濟運作發佈會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能源形勢分析會,今後每個季度都將擇期舉行。

  第三季度我國能源消費達到今年最高水準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周英峰、高毅哲)記者從國家能源局26日舉行的能源經濟運作發佈會上了解到,進入第三季度,隨著宏觀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增強,我國的能源需求持續回暖,能源消費達到今年以來最高水準。

  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週期變化的雙重影響,自去年下半年起我國能源需求明顯回落,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年第一季度。從二季度開始,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企穩回升,能源需求也穩步回升。

  受下游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需求回升拉動,我國煤炭市場逐步回暖,重點地區煤炭供求漸趨活躍,價格前穩後升。年初,秦皇島港5500大卡/千克動力煤平倉價為每噸600元,3月份降至557.5元,之後在波動中回升,9月末升至610元,秦皇島港出現船等貨現象。

  用電需求開始向好,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定。受金融危機影響,從去年10月份起,全社會用電量出現負增長。今年6月份用電增速扭轉了連續8個月負增長的狀況,8月累計增速由負轉正,9月份增速年內首次超過兩位數。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同比增長1.4%。

  隨著國內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增強,特別是汽車銷售持續旺盛,成品油需求有所回升。柴油需求尚未有效恢復,成品油消費總量仍然下降,但降幅趨緩。前三季度,全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1.52億噸,同比下降3.2%,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3.3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石油表觀消費量2.96億噸,同比增長1%,增速分別比上半年和一季度提高3.9個和5.2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我國能源生産總量同比增長9%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周英峰、高毅哲)記者從國家能源局26日舉行的能源經濟運作發佈會上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能源生産總量累計達到20.1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9%。其中7、8、9連續三個月能源生産總量均超過2.45億噸標準煤,單月同比增幅都在10%左右。

  統計表明,前三季度全國累計生産原煤21.4億噸,同比增長10.3%,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別提高4個、1.6個百分點;鐵路煤炭發送量12.9億噸,同比下降1.8%。同期,全國累計進口煤炭8573萬噸,出口1685萬噸,累計凈進口6888萬噸。

  電力供應平衡有餘,增幅較往年大幅回落。今年前7個月,我國發電量累計增速一直是負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電廠累計發電量265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增速在1至8月由負轉正的基礎上又回升1.1個百分點。從7月份起,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已基本恢復至往年水準,8、9月份略超過去年同期水準。總體來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電力需求相對疲軟,加上新投産機組的因素,供應能力充足,局部地區已出現供大於求。

  油氣市場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全國累計生産原油1.4億噸,同比下降0.5%;原油凈進口1.4億噸,增長7.8%;汽油産量5300萬噸,增長13.6%;柴油1.03億噸,增長2.4%;天然氣産量631.6億立方米,增長8.1%。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