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李源潮哈佛大學演講: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應對危機

2011年06月03日 22:10:55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應對危機—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
——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2009年10月16日)
李源潮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首先感謝福斯特校長的邀請,使我時隔七年之後再次來到哈佛。2002年,當我在中國古都南京擔任市委書記的時候,參加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培訓。今天在座的賽奇教授當時是這個培訓項目的主管。我還記得,第一堂課的內容是關於如何處理危機。儘管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清楚,校方為什麼要把危機處理作為第一堂課,但這節課的內容確實很有用處。因為培訓結束後不到兩周,我在南京遇到了一起嚴重的食品投毒事件,數十人中毒喪生。在處置這一突發事件過程中,哈佛培訓第一堂課所介紹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200多人的生命得到及時搶救,犯罪嫌疑人在36小時內被捕獲,我們為此受到當地群眾和中央政府的表揚。所以,當今天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説:“謝謝哈佛”!

  現在世界正面臨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如何應對這場危機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智慧和社會制度的抗危機能力。今天,我想介紹一下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以增進美國朋友對當代中國經濟模式與社會體制的了解。

  一、中國如何應對危機

  發自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出口傳導到實體經濟。今年美國零售額同比下降9%,自中國進口就下降18%。上半年中國出口下降了21.8%,年初受金融危機影響提前返鄉農民工達1100萬。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中國政府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方向,擴大投資保增長,擴大消費保民生,擴大就業保穩定,實施應對危機的所有計劃。一是擴大內需。增加財政支出帶動社會投資,計劃兩年增加投資4萬億元,相當於去年GDP的14%。結構性減稅約5500億元,對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工業品下鄉給予財政補助。二是穩定金融。連續五次下調利率,共釋放流動性8000億元,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援。三是振興産業。制定汽車、鋼鐵等十個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支援發展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産業。四是技術創新。重點是核心電子器件、核能開發利用、高檔數控機床等16個領域。五是加快改革。今後三年各級政府擬投入8500億元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加快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六是保障民生。支援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大幅度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準。在應對危機中,民生保障和醫療教育等社會投資佔中央財政支出的52.4%。

  在控制危機的同時,中國把應對危機作為一種機遇,利用危機的壓力推動中國發展方式的戰略轉型,即從主要靠出口拉動增長逐步轉向主要靠內需拉動增長。這既是中國按照科學發展觀作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也是對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各界對中國發展轉型要求的積極回應。總的來看,這些政策符合中國實際,中國經濟發展中內需拉動作用大大增強,前8個月國內投資增長33%,國民消費增長15%,儘管對外出口下降20%以上,但以內需補出口,上半年GDP保持了7.1%的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也保持較高增長,年初返鄉的1100萬農民工95%已重新回城就業。當然,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還不牢固,一些內需政策不可能短期見效。因此,我們不會輕易“政策退出”,將繼續努力推動經濟在加強內需的方向上可持續增長。

  二、中國應對危機的體制支撐

  中國應對危機之所以取得初步成效,並可能較早復蘇,這得益於適合中國國情的體制機制。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效穩定機制。中國既經歷過缺乏活力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也見證了引發危機的自由市場體制,深知市場競爭和政府調控之間應有一個‘黃金分割點”。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比較幼稚,法規不全,穩定性不足,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需要大一點。危機發生後,中國政府果斷採取財政、貨幣、土地、産業和投資等方面的政策,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宏觀調控既強勁有力又靈活高效。

  二是改革開放的發展動力機制。中國在應對危機中深化收入分配、能源資源價格、發展民營經濟等改革,推進服務外包、建立自由貿易區等開放措施。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了全國各地的發展熱情,僅城市地鐵就將投資上萬億元。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現在排世界130位,只有美國的1/17。13億人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將産生強大的發展動力。

  三是中國共産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動員機制。中國共産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組織動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思想保障和組織保障。中國外資最密集的江蘇昆山市,一個黨組織保一家企業,結果沒有一家外資企業關停。

  四是國有骨幹企業的社會責任機制。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是國民經濟的中堅,在資源能源、新技術、金融等行業發揮了主導作用,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率。在應對危機中,國有骨幹企業帶頭承諾不解雇工人,成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在完善之中,市場法制、政府服務等方面都待改進。中國仍處於國際分工低端,遭遇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較多。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吸取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與教訓,使中國的發展更加以人為本,更加全面、協調、可持續。

  三、中國與世界在危機中良性互動

  有著哈佛背景的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最近寫了一本《中國大趨勢》,認為解放思想是中國變革與進步的第一支柱。中國當然要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同時,外界包括美國怎樣看中國也應該解放思想。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也是改革開放31年。31年來,中國與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互動,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日趨接軌,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建設性組成部分。

  第一,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全球化發展,也促進了全球化發展。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動參與者,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密不可分。改革開放31年來,中國GDP增長了18倍,2億農民進入城市,8000多億美元外資投資在中國、7.5萬億美元外國商品銷售在中國市場。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2%左右。中美兩國人民都受益於經濟全球化成果,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走進美國千家萬戶,為消費者每年節約上千億美元;中國每4部手機有1部是摩托羅拉,每5輛轎車有1輛是美國品牌,每年消費11億箱可口可樂。

  第二,中國的穩定需要世界的穩定,也有利於世界的穩定。中國解決13億人的發展問題,穩定是前提。費正清先生寫道:美國1戶農莊擁有的土地,到了中國就變成居住著數百人的村落。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讓世界最大的人群衣食溫飽、安居樂業,就是對世界穩定的巨大貢獻。穩定也是中美關係健康發展所需,大家試想,假如兩國經貿關係突然受阻,美國市場將減少4/5的玩具、1/5的服裝,美國産的40%的大豆和棉花賣不出去;中國也將失去21%的出口,成千上萬人失業,這樣的世界還會安寧嗎?

  第三,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成為世界走出危機的重要利好因素。今年中國經濟估計可增長8%左右,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信心和動力。預計世界經濟今年將下降1.3%左右,中國的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復蘇將更加重要。中國的發展還將促進國際經濟發展平衡。我很贊同比爾蓋茨先生兩年前在這裡講的:“人類最大的進步將來自於減少不平等”。危機後中國及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有利於縮小人類發展差距和減少不平等。同時,中國將與世界各國一道,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趨於完善。

  第四,中國推動世界和諧發展。中華民族崇尚“和”的理念。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和而不同”,主張協和萬邦。中國古代修長城是為了防禦,鄭和艦隊七下西洋沒有佔領一寸土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理念,倡導建設和諧世界。前不久,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先生希望中國給世界一個保證:中國不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安全和幸福為代價來實現自己的發展。其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強調,中國奉行和平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對外政策,中國決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實現自己的發展。危機後中國將使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人才資源和技術、管理創新,減少物化資源的消耗。中國將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積極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改良生態。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將為人類幸福作出獨特貢獻。

  老師們,同學們:

  回首1951年,哈佛校長柯南特滿眼憂鬱地望著未來,寫了一封信給來來的校長,要求到新世紀再打開。當信被打開時,發現信的內容是擔心世界大戰爆發和康橋古鎮被毀。現在,大家看到哈佛校園依然美麗,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流。而在世界東方,中華民族的復興,正在成為世界和平繁榮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