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中國60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心教師隊伍建設

2011年06月03日 22:11:0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讓師愛之光照得更遠

  ——新中國60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心教師隊伍建設

  9月9日,在第2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慶祝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大會會場(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吳晶 趙超 劉奕湛)2009年9月10日,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中國1600萬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迎來第25個教師節。

  從“老九”到“香餑餑”,從令人羨慕到受人尊敬——60年來,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下,廣大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全面提高,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精神面貌發生了極大改變,教師正在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殷切關懷如春風化雨

  “黨和國家對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對我們的信任與鼓勵,我永遠不會忘記。”雖已年過七旬,但北京景山學校退休教師鄭俊選回想起自己的教師生涯,依舊難抑激動的情緒。

  1978年,遵照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關於“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定為特級教師”的指示,教育部批准授予鄭俊選和另外2名小學教師特級教師稱號。

  當時,鄭俊選積極探索教改實驗,他的班級學生只用了4年半的學時就完成了小學6年的數學教學任務。這項試驗的成功,為小學學制從6年縮短為5年提供了可行性的實踐依據。

  特級教師評定,絕不僅僅意味著對教師工作的認可,而是中國在推動教師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沒有高水準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品質的教育,就沒有高素質的人才。

  教育部部長周濟説,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教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和國家關心教師隊伍建設,堅持依靠教師辦學。

  ——1985年,中國設立“教師節”。這一時間比1994年國際社會設立國際教師節提前了9年。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國家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對優秀教育工作者給予獎勵”。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頒布,第一次全面地對教師的權利和義務、資格和任用、待遇、獎勵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規定。此後,《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等相繼頒布,為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提高教師地位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

  ——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義務教育法(修訂案)》,其中,將“教師”設為獨立一章,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準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準”。2009年1月1日,中國又在義務教育學校率先實施績效工資。

  據統計,1994年至2000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裏,國家實施了改善教師居住條件的“廣廈工程”,共投資1144億元,建設教師住宅1.5億平方米。目前中國教師家庭每人平均住房面積較改革開放初期翻了兩番多。

  殷切關懷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提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他還提出“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為教師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環境。”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教育事業都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舞臺。”從教25年的南開大學教授逄錦聚説,“社會越尊師,老師越自豪。國家對教育、對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師的責任也就越來越大,我會按照總書記講話精神,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

  創新機制為教師“補養”

  2007年,不滿21歲的費寶莉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一個重要選擇,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電腦專業的她參加了湖北省教育廳組織的“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朝陽小學支教。

  “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自2004年實施以來,湖北省已選招12440名來自全國99所高校的大學生到1200多個鄉鎮學校任教。已成為學校校長的費寶莉説,創新的機制不僅為他們提供了舞臺,也為農村基層教師隊伍補充了營養。

  在中國,農村人口占到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農業要發展,農村要進步,農民要致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開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全國農村已基本實現免費義務教育,但教師年齡老化、素質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

  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免費師範生教育、“農村教育碩士計劃”等多項措施,迄今已為西部地區490多個縣6400多所農村學校招聘5.9萬多名特崗教師,招收3萬多名免費師範生,招收4400多名優秀本科生到中西部農村學校任教。

  時代呼喚高水準的教師。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部和各地經過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縣域內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大中城市教師到農村支教、高等師範院校學生實習支教等多種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動;在高等教育階段,中央和各高校通過實施“千人計劃”“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設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等多種形式,培養和匯聚了一批高水準創新人才和學科帶頭人,高校逐漸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第一個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正式頒發;中小學校核編定崗工作組織實施;中小學教職工聘任制度全面實施;中小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不斷完善;推行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保證城鎮、農村教師在同等職務級別上基本工資待遇相當;在繼續實施班主任津貼、特級教師津貼等特殊崗位津貼基礎上,把中小學教師的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均提高10%;提高到農村任教的大學畢業生和到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的待遇……隨著一項項長效機制的建立,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教師隊伍的素質越來越高。

  創新機制如不竭動力,為教師“補養”。

  2008年,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共有1375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6倍,其中,普通高校共有教師約123.7萬人,比1949年增加了76倍。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27%、97.79%、91.55%。在新增教師中,具有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的教師成為主體。

[責任編輯: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