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連戰:兩岸問題是百年來中國的歷史苦難 未來樂觀

時間:2012-03-30 08:47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資料圖 

  3月的臺北依然濕冷,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侃侃而談7年前的“破冰之旅”,也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他更首次用搭積木比喻兩岸關係,期許“歷史遺留的兩岸問題也許無法大筆一揮,但兩岸關係應像堆積木般累積共識、增加善意、持續努力”。 

  兩岸關係不但要上課,還要補課 

  環球時報:今年1月臺灣選前最後時刻,您公開呼籲藍營集中選票,又向宋楚瑜先生溫情喊話;選後又説“希望民進黨不要有太大挫折感”,讓人感覺溫和理性又不失柔情。如今馬英九成功連任,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勢頭被認為得以延續。您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有哪些預期? 

  連戰:我覺得這次國民黨的勝利是很關鍵性的勝利,因為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本著既定的政策綱領為努力的方向,臺灣目前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去完成,勝選後能夠在一個安定穩健的環境下快步邁進。國際競爭非常激烈,臺灣在過去許多年的發展並不完全如人意,能夠持續努力下去是個關鍵。

  在兩岸關係方面,我們在2005年達成兩岸和平發展五點共識,過去4年可以説在每一個領域裏都繼續在努力,也做了很多,當然還有沒有動的,就是第二點(指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編者注),這些都是我們仍要努力的方向。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兩岸關係有可能突破的方面是什麼?難題又在哪?

  連戰:我個人是很樂觀的,2005年那時候的環境非常嚴峻,現在經過大家努力,每個領域都有長足進步,取得很多具體成績。兩岸的問題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有正確選擇,能夠念茲在茲,全力推動,它是會有結果的。我們在以前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常跟朋友講,今天兩岸關係不但要上課,同時還要補課,上課是為了現在和未來,補課是為了失去的過去。

  我想這樣的共識可以慢慢來強化。臺灣老百姓經過各種方式的機會,接觸到兩岸相關事務,已經産生良性互動,雖不能講全面,但愈來愈多善意的累積就會促進兩岸人民之間良性的互動,這是兩岸最大且無形的資産。過去這幾年,大家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意見並不是完全一致,有人認為走得太快、太趕、太廣,有人認為太慢、太窄,但總的來講是健康的發展。今後應該繼續累積善意,增加互信,做些實際的事情,點點滴滴聚沙成塔,我還是樂觀的。

  環球時報:馬英九第二任期內,臺灣是否可能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以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您覺得何時可以推動? 

  連戰:現在兩岸各方面的聯繫、共識的建立、成績的累積,都有助於您剛才講的,但不要以狹義的政治的觀點來看。我並不願意就此去做切割,説這個是屬於黨的,這個是屬於文化教育的,這個是屬於經濟貿易的。我覺得,這些事情都已成為兩岸非常堅固的基礎。我認為兩岸的發展,雙方都要給自己一些彈性。因為兩岸今天的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製造出來的,既非是大陸,也不是臺灣所製造。這是很不幸的,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問題,是近百年來中國遭遇的歷史苦難。這不是説好像大筆一揮,問題就可以解決。

  也許我從未對媒體講過,我們是不是能用堆積木式的思考,能夠做的、力所能勉的,我們就去努力;力所未及的,或時機還沒到的,我們也可積極準備一些有助於將來發展的基礎。用積木堆積,終有一天會成形成狀的。我最近接觸到很多國際媒體,在回顧過去十年大陸的各種發展,但學者們更特別願意去談過去這十年的兩岸關係,足以印證我們當初的思考是對的。

  環球時報: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登陸參加一場學術會議,您對民進黨和大陸的交流是怎麼看的?一旦民進黨放棄“臺獨黨綱”和“臺灣前途決議文”,您認為國民黨和民進黨相比,與大陸打交道的優勢還有哪些?

  連戰:我沒有注意這個事情,也不了解他們的情況。民進黨的決定,我不是很適合去評論。但對廣大的民間交流,我是支援的,多接觸、多交流,一定會促進彼此的了解、彼此的感情、彼此的聯繫、彼此的合作,這是一個鐵律。隔閡,不論是人為或自然,對和平、合作、和諧的關係都沒有幫助。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