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臺盟副主席吳國禎:增進兩岸年輕人了解非常重要(2012.02.09)

時間:2012-02-09 10:15   來源:中新社

  “上世紀70年代,有近千名在美國的臺胞來到大陸,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兩岸關係的破冰者。”吳國禎雖已離開臺灣近40年,説起話來還帶著一股濃重的臺灣腔。

  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的吳國禎1947年出生在臺灣花蓮,他的一生,因在美國參與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臺灣稱保衛釣魚臺)而改變。

  1971年9月,五位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組成保釣特邀團,經香港到北京,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打破了兩岸的冰封狀態。此後,陸續有海外臺灣同胞到大陸考察,有些甚至到大陸定居。

  吳國禎即是其中的一員。1975年,30歲的吳國禎經歐洲隻身來到北京,他因此被臺灣當局列入黑名單。兩年後,他拿到了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並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光譜學的研究工作。

  “當時對華僑的政策是‘來去自由’,後來有部分到大陸的臺胞因各種原因離開。”吳國禎堅持留下,“其實想想,如果換作現在的自己,不一定再敢這樣一個人跑過來,那時真是年輕,應該得個‘最佳勇氣獎’”。

  吳國禎的父親是小職員,在他上小學四年級時,全家從花蓮搬到了臺北。他先後就讀于建國中學、新竹清華大學等名校,“當時家人對我的選擇不是很理解”。

  “剛到北京時,生活比較苦,冬天老吃大白菜。”後來,吳國禎跟一位北京姑娘結婚,並有了個可愛的女兒,“女兒小時候曾説,‘爸爸真可憐,都沒有親戚’”,這句話聽起來令人心酸。到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女兒才見到了“爸爸的親戚”,而那時,她的奶奶已經過世。

  1995年,吳國禎調往清華大學。在從事物理研究和教學工作之餘,他還曾任臺灣同學會會長、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等職,為兩岸的交流盡心盡力。

  已在大陸生活了三十幾年的吳國禎憶起年輕時爬玉山的經歷仍難掩激動,“當時的路不好走,登玉山需要嚮導,沒霧時甚至可以望到太平洋和臺灣海峽”。那時,玉山之巔還立著一座于右任的銅像,並刻有那首知名的《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當然,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吳國禎一直支援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現在這種‘先經後政’、和平的解決方式很不錯”。

  主張和平,是因為他曾體驗過戰爭的殘酷。1970年,大學剛畢業的吳國禎曾在金門服兵役,“好萊塢電影中的戰爭好像很好玩。但當炮彈向你飛來時,炮聲是很悽慘的,這種聲音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大陸象徵性地向金門空地上投放炸彈,“但有時會打偏。炮彈炸開時會撒下很多《毛主席語錄》,當然必須上交,私藏會被軍法處治。”

  “現在兩岸在各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多,增進年輕人的了解非常重要。”上個學期,吳國禎的班上有三位來自臺灣的本科生,“我找他們聊過天,希望除了學習外,他們要多看多聽,多了解大陸。”

  吳國禎曾把《參考消息》送給臺灣朋友的女兒,“她對大陸的看法是片面的。臺灣的新聞有的太偏狹,像《參考消息》這種資訊類的報紙臺灣也沒有。”近來,吳國禎開始在臺灣《兩岸犇報》上寫“荷清苑書簡——與臺灣青年朋友的通信”專欄,“什麼都談,希望能開拓臺灣年輕人的視野,讓大家摒棄偏見”。(記者 鄭巧)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