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臺“危雞英雄”李惠仁:8年追拍《不能戳的秘密》

時間:2012-03-15 10:28  來源:東南網

  

  

  他是記者,也是導演;他是父親,也是曾經的叛逆少年;他鍥而不舍用8年時間追蹤臺灣禽流感疫情,拍下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最終讓官方刻意隱藏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他就是臺灣“危雞英雄”李惠仁。

  同樣是記者出身的李太太,曾經懷疑先生“是傻了還是瘋了”。但她最終還是被說服,成為他的忠實助手。

  “小蝦米扳倒大鯨魚”

  一天,李惠仁正在追拍禽流感疫情的消息,傳到臺灣相關單位官員的耳中,于是官員給他發了一份函,文中有四個字“適可而止”。這四個字,如果加上感嘆號,可以解讀為警告;加上省略號,可以解讀為威脅;加上句號,也可以解讀為善意的規勸。

  曾經在東森電視臺當過記者的李惠仁,不可能不理解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但他在向導報記者描述看到這四個字的感受時,卻只是淡淡地說“還好啦”。

  (這三個字是臺灣人的口頭禪,在無數次與他們的切磋中,我揣摩出一絲對現實的嘲諷和無奈,但更多的是對語義的承上啟下,我想,他還有更重要的意思要表達。)

  果然,之後李惠仁就坦白,最大的壓力其實來自民間。那些雞場養殖戶,因為擔心雞群滯銷,更擔心雞群被大規模撲殺後失去經濟來源,有打電話好言相勸的,也有破口大罵的。

  (一個人,在面對著來自上上下下的壓力時,說不猶豫不害怕,那絕對是假的。我沒有問他這個問題,因為,他最終選擇站出來揭露真相。態度是毅然決然。)

  于是,李惠仁一邊耐心地跟他們解釋,“這個問題很嚴重,如果現在不處理,未來會更嚴重”,一邊含淚砸下100多萬元新臺幣的積蓄,嘔心瀝血拍下《不能戳的秘密》。誰知影片拍完後,大媒體不敢播,李惠仁只好轉戰網絡,先是“公民新聞”平臺新頭殼Newtalk和蘋果動新聞,接著YouTube、Facebook、PTT、Plurk等大量轉載,“不能戳的秘密”被戳開了!

  接下來,便是排山倒海般的連鎖反應:2012年3月3日,臺灣官方證實了“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爆發”,媒體連篇累牘追蹤報道,彰化、臺南等地數十萬只雞被撲殺,雞農人人自危,民眾改吃海鮮……最終,臺灣“防檢局”局長許天來請辭下臺。

  “小蝦米”以其近3000個日夜的努力和鍥而不舍的“追蹤真相”的精神,終于扳倒了“大鯨魚”。他,成為臺灣媒體眼中的“危雞英雄”。

  “那時,沒想到‘被感染’”

  最初的發現是在2004年,臺灣發現第一例禽流感,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候鳥帶來的”。但李惠仁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雞農的傳言,病因是有不法分子將H5N2病毒基因帶回臺灣,請人制造非法疫苗提供給雞農施打,沒想到疫苗消毒不成功,這才導致禽流感疫情在臺灣傳播開來。

  從那時起,李惠仁便轉移他的鏡頭,關注禽流感,關注病死雞。只要一聽說哪里有病死雞,他便會開車狂奔過去,然後潛伏到鄉里,在雞舍旁偷偷地撿幾只回去解剖。第一次,他拿的是美工刀,腳下穿的是涼鞋;後來,又升級為雨衣、口罩等防護。然而,無論他再怎麼升級,也做不到專業級別的防護衣,據說,那樣才能杜絕感染。

  (這一次,我很認真地問他,“你不害怕嗎,比如被感染”。他也很認真地告訴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 ‘被感染’三個字,如果換成是現在,我想我會做得更好一些。”但人生很多際遇是沒有如果的,我想他是那種特別“拗”的人,當他認準了一個目標努力去實現的時候,眼里心里,就已經容不下別的東西了。)

  2008年,為了更專心拍這部紀錄片,李惠仁選擇辭去高薪職位,回家“吃自己”。偶爾,他也幫別人拍一些片子,以此糊口貼補家用。更多時候,他則穿梭在各個雞場,找病死雞,找人採訪拍鏡頭,也找資料,找專家、醫界人士幫忙。然而,他始終找不到有力的證據來證實 “禽流感確實來了”。

  事情直到2010年才有了戲劇性的轉機。有一天,一個匿名的包裹寄到他手中。包裹里,裝的正是官方實驗檢測H5N2的資料,這份資料,成了壓倒龐大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八年抗戰,他終于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關注人性,是我的執著”

  成為“危雞英雄”,李惠仁在臺灣歷史上留下一筆。

  (歷史周而復始地輪回,明天以後的李惠仁,會選擇怎樣的人生?他是導演,還是記者?是繼續鐵肩擔道義,還是轉而妙手繪人生?我想今天的他,會幫助明天的他找到正確的選擇和擔當。)

  李惠仁說,會順著紀錄片導演的路走下去,因為自己的目標是 “留下歷史見證”,拍紀錄片是最直觀有力的見證方式。比如他之前拍過的《睜開左眼》,講述的是臺灣媒體產業的現狀,從一個攝影師怎麼看待電視媒體,從他的際遇和遇到的困境,引申到整個產業面臨的境況。

  再比如,現在他在籌拍的一部片子,講的是幾位身心障礙者的情感歷程,他用他的鏡頭記錄下他們的親情、友情、愛情,追尋他們在與家人分離的過程中取得情感獨立的腳步,也記錄人性的歡喜與悲涼!

  (我想,他已經有意識地在用畫面、用符號去解構人性,這是藝術大家的手筆,而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碰撞,情緒的宣泄,將會是他下一階段的課題。)(《海峽導報》 記者 林靖東)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博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