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報道,2011年是人類登上南極極頂的100週年,臺灣參與的研究計劃前進南極極頂架設第1座天線實驗站,預計未來4年架設37座陣列來偵測微中子,希望了解宇宙早期活動,解開天文奧秘。
臺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參與天壇陣列(ARA)國際合作計劃。臺灣團隊計劃主持人、臺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講座教授陳丕燊6日抵達南極極頂,安裝第1座天線站。臺灣大學12日也舉行視頻連線記者會,了解陳丕燊目前在南極的情形。
研究團隊表示,微中子可穿透大量物質,因此可偵測到宇宙最遙遠的深處;但微中子觀測困難,1秒鐘可能就有60億個微中子穿越人體,而日本先前的微中子實驗1天內也只看到約10個微中子,因此天壇陣列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偵測器,希望能看得更遠、面積更大。
研究團隊表示,天壇陣列預計在4年內斥資2.4億元(新台幣,下同)打造37座天線陣列,偵測冰層中宇宙微中子發出的無線電波;涵蓋100平方公里、相當臺北市中心5個行政區面積的天壇陣列,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微中子天文臺。
陳丕燊表示,臺灣團隊在“國科會”和梁次震中心支援下,將提供10座天線站,並主導天線研發,而臺灣團隊也設計製造最前端的天線探測器,並用電腦模擬尋求最強增幅的天壇陣列布陣法,希望為微中子偵測帶來重大突破。
目前人在南極極頂的陳丕燊説,當地天候狀況是最嚴峻的挑戰,他剛下飛機就馬上出現高山症,上下樓梯都感覺缺氧,現在南極雖是夏天,但戶外溫度約攝氏零下40度,只要一脫下手套,馬上就會長出凍瘡。
除了氣候挑戰外,廣闊的南極也讓研究人員感到孤寂。陳丕燊説,茫茫一片、分不清東西南北的極頂,對長久工作的研究人員心理會産生很大壓力,因此未來可考慮先進行個人心理學測驗,了解研究人員特質是否能適應當地嚴峻的研究環境。
雖然極頂研究環境挑戰大,但陳丕燊對參與天壇陣列計劃還是感到相當榮幸。他期望陣列完成後,能蒐集更多微中子的相關數據,讓科學研究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