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公投”引爆風波 希臘鬧劇啟示臺灣

時間:2011-11-11 08: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聯合報》10日發表社論説,讓舉世瞠目結舌的希臘公投鬧劇,歷經十天的起伏跌宕;引爆這次風波的禍首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終於難敵國內外的激憤,收回了公投成命,並被迫下臺。一個民粹政客的豪賭,除賠上自己的職位和國家形象,帕潘德里歐寫下了聲名狼藉的一章。希臘今天的情境,對於“民主”口號漫天回蕩的臺灣而言,未嘗不是深具意義的一課。

  文章摘編如下:

  讓舉世瞠目結舌的希臘公投鬧劇,歷經十天的起伏跌宕;引爆這次風波的禍首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終於難敵國內外的激憤,收回了公投成命,並被迫下臺。一個民粹政客的豪賭,除賠上自己的職位和國家形象,還幾乎衝垮全球金融市場信心,帕潘德里歐寫下了聲名狼藉的一章。

  外債纍纍的希臘,一心只想仰賴國際的救援。當歐盟提出上千億歐元的援助計劃,它卻還在耍酷,覺得自己無法接受要節衣縮食的安排。最可怕的是,希臘朝野政黨在此際仍陷於勾心鬥角,互相拆對方的臺子,沒有人在設想這個國家的出路在哪。

  表面上看,“公投”是一張好牌,讓人民決定要不要接受歐盟的撙節方案,這似乎是最民主、合理的方式。或許,在信奉“公投至上”的臺灣,也有許多人會贊同這種作法。帕潘德里歐的如意算盤正是如此:祭出公投當武器,左可抵擋在野陣營的杯葛,右可向歐盟回避自己的責任。長袖善舞的他,把國家利益和信譽當成籌碼,在政治牌桌上孤注一擲。

  問題是,公投不是萬靈丹,它也許可以回答較單純的政策認同問題,但對於像希臘這樣病入膏肓的經濟沉疴,不論公投過關與否,債務都仍然橫亙在國家門前,如何也逃避不了。更可怕的是,在等待希臘人民決定的懸宕過程,不僅徒增歐盟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更反映希臘對國際援助似乎根本不以為意,無意改善自己的問題,甚至也無意償還債務。德法等國元首對帕潘德里歐嚴厲譴責,原因正在於此。

  這一次,公投沒救成希臘,卻讓操弄民粹的帕潘德里歐本人跟著沉入深海。豪賭政客的下場,是豪輸。但希臘自私、短視的政客何止他一人,在野黨多年來無止無休地操弄杯葛,同樣難辭其咎。僅看近數日的發展,帕潘德里歐宣佈取消公投後,在野黨立即發動倒閣;倒閣不成,又利用組織聯合政府的機會全力杯葛,雖成功迫使帕潘德里歐下臺,卻也使政府像失去動力的火車。

  換句話説,希臘朝野政黨今天的所作所為,都在彼此抵制、彼此削弱,而不覺得應該捐棄成見共赴國難。國家已經陷入危機,政客處心積慮仍然以謀取一己利益為重,大局如何可能有解?又如何燃起人民奮起的希望?

  是鬧劇也好,是悲劇也好,希臘今天的情境,對於民主口號漫天回蕩的臺灣而言,未嘗不是深具意義的一課。

  第一,“公投”非解決複雜問題的有效手段,但常被狡詐政客拿來充當民粹武器,這在陳水扁“執政”時已見識過。

  第二,民主的“技術”和民主的“本質”不能混為一談。希臘是民主政治走火入魔的表徵,政客熟悉各種民主手段及制衡技巧,卻無法使用它們來解決國家的問題。

  第三,如果沒有意志、缺乏共同目標,徒有喧鬧的民主、激情任性的政客,終難免於沉淪。光靠選舉輪替,未必能挽救衰敗。

  第四,不能自外于國際遊戲規則。希臘想將國家衰敗的“歷史共業”轉嫁為歐盟的“共業”,就得遵守國際制訂的規範,不能為所欲為。

  希臘是一個失敗治理的負面教材,它的朝野政治人物在這次事件中表現的自私與不顧大局,讓全球側目。處於這樣難堪的注目中,希臘人民雖然憤怒,卻無技可施;有些人則只想仰賴外援,無意勒緊腰帶,更加深了希臘前景的迷茫。帕潘德里歐下臺後,新閣預料將由一批技術官僚背景的專家組成,協助未來4個月的過渡。但是,一個危機當頭卻仍分崩離析的國家,要如何找到通向未來之路?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劉海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