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再統合的建議與呼籲
漢字至今起碼有6000年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從未中斷、歷史最悠久的文字。先賢的智慧、胸襟與遠見,創造這一套“表意”的漢字,最重要的特色是“語”、“文”可以分離:語不同音,書同文字。這個獨特性便有了強大的功能——漢字,可以超越時空與族群的限制,成為舉世無雙的“大語文”。
上世紀中期以來,漢字有了歷史上第一次明顯的分歧。海峽兩岸一邊使用簡體字,一邊使用繁體字。雖然兩種字體基本上都從傳統中來,但繁簡兩體的歧異,對兩岸同胞心理的影響、文化的隔閡,對下一代的教育,對外國人的觀感及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都有諸多不利。
近年來,兩岸打開新局,存異求同,共同追求和平與雙贏。我覺得歷史正出現珍貴的時機。語文本來是超越政治的文化載體,兩岸在同一個中國文化中同宗的語文,當不應再各是其是,應打破框框,互相傾聽,取長補短,虛心合作,以求有統一的規範。
“識楷書行”,可望解決難題
近年來兩岸有各種意見,以緩和繁體、簡體的對立衝突,出現“識正書簡”、“寫簡識繁”、“書正識簡”等主張,表現了兩岸都有面對差異,謀求統合的願望,令人欣慰。但上述各種主張不能根本解決繁、簡兩體依然存在的事實。
現在港、臺所用的漢字,被稱為“繁體字”,其實就是傳統的楷書;大陸所用的稱為“簡體字”,則其實是簡化的楷書。我期望未來統合成功的漢字,應稱為“新漢字”,我建議“新漢字”應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漢字的“印刷體”(不是“古楷”,也不是“簡楷”,可稱為“標準今楷”);第二部分是新漢字的“手寫體”(可稱為“標準行書”)。漢字的規範從來只針對標準字形(其實都是印刷體),從不曾把手寫體納入規範,所以無法兼顧“識字”與“寫字”的不同需要,造成古今“識”與“寫”的捍格與混亂。未來漢字的新規範與漢字教學,我認為要包括“手寫體”(即我所稱為“標準行書”)在內,“識楷書行”,可有效解決繁簡的爭議與偏弊。
拙見認為,“新漢字”不應原封不動,而應兼採兩體的優點,以學理的立場,重新調整。好在繁簡體只是大同小異,絕非天差地別。不少人都相信,通過教育與推廣,共同接受統一的規範,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為什麼要包括手寫體的“標準行書”呢?因為它不等於印刷體的簡體字,所以“識繁書簡”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識楷書行”。也就是説,由今楷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新行書。目識“今楷”,手寫“今行”,繁、簡體的爭執才能徹底解決。所以要求專家及書法家應從古今行草中,相對“今楷”的字形,製作一套規範化的標準行書(即“今行”,不完全是傳統的行草書),使手寫體不再各人自創一套,也使手寫體與印刷體有密切對應的關係,才能“識楷書行”。
繁簡體字統合程式的建議
為推動繁簡體字的統合一事,圓滿成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書同文字”的盛舉,方法與程式極其重要。在此提出一些建議以拋磚引玉。
第一,語文的研究與改革是高度專門的學術性工作。應該由學界人士主導,成立一個中國語文研究發展委員會之類的學術機構,集合對漢字有研究、有見解,熱誠關心的全球學界精英共襄盛舉。它是為解決現代漢字的分歧、研究發展中國語文現代化,跨越地域與意識形態的公共平臺。
第二,面對繁簡體的分歧,統合過程不能急於求成,操之過急。應經過充分自由的學術研討,思想激蕩,集思廣益,凝聚成共識,將統合成果分批公佈,然後傾聽社會意見,再予定案。
第三,具體的程式,我建議由一家有基礎的機構來召集、籌備。先醞釀、約聘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學界對中國語文有研究的精英為發起人,這應是一個研究與實務的機構,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內外文化名流的“大廟會”。
我的建議或者不成熟、不週延,但喚出第一聲,略表我對中國文化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