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互相靠近理解:吳念真漫談戲劇、人生與兩岸

時間:2015-01-13 09:05   來源:新華網

  臺灣知名導演、編劇、作家吳念真執導的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將赴北京、上海首演。被譽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的吳念真,12日在臺北舉行的記者會上,講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也講了一個貴州女孩的故事。他説,無論臺灣還是大陸,年輕人到大城市打拼的經歷有相似之處。兩岸應該互相靠近,互相理解。

  仿佛人到中年回顧青春年少

  “《臺北上午零時》是《人間條件》系列的6部裏面,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最接近的,是上世紀60年代從臺灣各地到臺北來找機會的年輕人的故事。”吳念真説。

  《臺北上午零時》以臺灣男人為主題,取材自吳念真導演年輕時當學徒的生活經驗。故事發展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演到90年代,主軸圍繞三個從“下港”上來臺北討生活的年輕人,與麵店女孩之間的情感糾葛。

  “每次排練最容易掉淚就是這齣戲。”吳念真説,劇中人到中年之後終於見面的時候講的對白,還有那種擁抱,即使綵排時候沒有布景,也感覺到眼淚快要流出來,仿佛人到中年回顧自己的青春年少。

  《人間條件》系列以臺灣這塊土地的情感為主軸,從2001年開始至今已有6部作品。《臺北上午零時》是《人間條件》系列首次登陸大陸,將於1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演出4場,1月31日至2月1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4場。

  從貴州女孩故事體會兩岸相通

  “大陸現在也一樣,各個大城市都匯集來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他們一樣在那裏尋找機會,希望在城市裏面立足。”吳念真説。

  他講了自己到上海拍廣告在一家美容美發院理髮時,了解到的一個貴州女孩子的故事:女孩如果要回家,必須從上海坐飛機到貴陽之後,再坐五六小時巴士,又再走一個半小時才可以到家。女孩之前在電子工廠打過工,後來也輾轉換過幾個工作,讓吳念真感覺就像回到以前臺灣各地年輕人到臺北打拼的那個年代。

  “我説常回去貴州嗎?她説不回去,太貴了,要把錢省下來。我問她以後幹什麼,她説要回去開一家美發店,裏面可以擺放五張理髮椅子就好。這讓我好像看到年輕時候懷抱簡單的單純的願望,沒有説要當馬雲、郭臺銘,只是期待回到老家,開一家這樣規模的美容院。”

  對此,此次參演的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李宏偉表示,自己身邊有很多朋友,從其他城市到北京闖蕩,有時候兜裏沒錢,自己就讓他們到家裏吃飯。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相信他們看到劇中的情節,能産生共鳴。

  戲劇和電影是兩岸民眾溝通的一種方式

  “年紀越大越相信緣分,三四十年前沒想到自己會在大陸跑來跑去,更不能相信自己寫的戲會到大陸演出。”吳念真説。

  “兩岸應該互相靠近,互相理解,然後互相敬重。”吳念真認為,以前兩岸之間通過電視報道和新聞來了解,可能有些東西失之偏頗。戲劇和電影文學作為一種溝通方式,更能看到兩岸之間平民生活最細緻的部分,是最好的媒介。

  吳念真的《人間條件》系列演出超過280場,觀賞人次達30萬以上,可以説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舞臺劇之一。有人向吳念真建議,《人間條件》第七部可以考慮寫臺商。吳念真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主題。1949年有一批大陸人來到臺灣,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臺灣人到大陸。異鄉和故鄉的主題很吸引人,甚至他想到了用《臺北的天空》來命名。

  吳念真的電影劇本創作在大陸廣為人知,加上前年出版的《這些人 那些事》散文集,在大陸銷售超過40萬冊以上,引起大陸廣大的觀眾對吳念真作品的好奇與期待。對於未來會不會繼續在大陸推出新的書籍,他表示很有這個意願,而且很多出版社都在問自己的下一部書什麼時候出來。自己很想去整理,但目前的問題是忙到沒有時間。 (記者許雪毅 陳斌華)

編輯:范斯騰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