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旺中案看臺灣的媒體生態

時間:2013-01-13 21: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一個頑劣少年,究竟會淘氣到什麼程度,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旺旺中時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給出了一個答案。第一,逃課,臺灣叫翹課;第二,身後跟著一串小屁孩,滿大街瞎晃悠。蔡衍明的少年就是這個樣子。他自己回憶說:“以前念書的時候,早上起來,窗戶打開,樓下的人都在排隊等我逃課。因為我口袋零用錢多啊!”

  可見,當孩子王也是要有經濟實力的,屁股後面的人要討賞的。

  時光來到2012年,當蔡衍明以其旺旺品牌紅遍海峽兩岸的時候,類似的一幕在臺北街頭上演,不過討賞的不是翹課的小學生,而是大學生。7月25日中午及下午,先後有200名、60名兩批學生來到“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舉行抗議集會。集會結束後,有記者拍攝到兩名學生在228公園領賞後離去。

  一場風波就此點燃,蔡衍明還是主角,但身份換了。

  故事的源頭要從《中國時報》易主開始。《中國時報》是臺灣的老牌大報,與《聯合報》、《自由時報》號稱臺灣三大報。2008年,《中國時報》遭遇困境,急需轉手,財大氣粗的蔡衍明出手買下了該報,以及時報下面的《時報周刊》、中天電視臺等。做雪餅出身的蔡老板一夜之間成了傳媒大亨。

  根據筆者的觀察,蔡衍明買下《中國時報》之後,獨立、自由慣了的時報人似乎並不買賬,陸續有元老級的人物出走,蔡老板也似乎覺得時報的那些人用起來不順手,幹脆再辦一份報紙,叫做《旺報》,全新的《旺報》將兩岸經貿當做報道的重點。

  一年半前,蔡老板再度出手,計劃購買臺灣第二大有線電視係統中嘉網絡,這就是“旺中案”。中嘉網絡掌握了臺灣118萬有線電視收視戶的收視權,一旦旺中案被臺灣主管部門NCC通過,蔡衍明將同時掌握內容和渠道兩張王牌,有可能在島內形成新聞壟斷。因此,旺中案在島內一直備受爭議,反對者頗多,臺灣主管部門對此案的審查也一拖再拖,長達18個月還沒有批準。

  7月25日,臺灣NCC再一次審查旺中案,從早到晚,先後有學者一批、學生兩批前來抗議,然後就發生了學生領賞被媒體拍到的新聞。

  曾經信奉街頭規則的蔡衍明,此刻華麗轉身,動用宣傳機器對反對旺中案的學生及其背後的學者展開圍剿。

  7月26日,《時報周刊》刊出報道,將領錢的抗議學生與抗議學者之一、臺灣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連接,影射指黃國昌拿錢雇學生反對旺中案。

  7月27日,《中國時報》以大篇幅報道此事,中天新聞臺派出記者跟拍黃國昌,將他吸煙後亂丟煙頭的畫面播出。中天電視臺的政論節目《新臺灣星光大道》、《新聞龍卷風》等也以此為主題,懷疑黃國昌為以金錢動員學生的幕後主角。

  面對蔡老板麾下媒體的集中打擊,黃國昌與另一名學者張錦華舉行記者會,否認雇用學生。旺旺中時的3組記者,在會上連續提問1小時,反復挑釁黃國昌。

  蔡老板的做法在臺灣引得輿論大嘩。臺灣記者協會發出新聞稿,對旺中集團以惡質的新聞操作手法抹黑學者感到痛心;多位作家宣布退出中時作家部落格,其中知名作家張大春刪除八百多篇文章,僅留兩篇文字,表達對高信疆的懷念和對旺旺中時的不滿;臺大、清大等30多個大學社團,在網絡集結組成“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短時間內得到15000人連署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綠派團體表現尤其積極,臺聯黨“立法院”黨團宣布,該黨拒絕“三中”(中天、中視、中時)採訪,也不再發採訪通知,直到旺中媒體自律“為人所稱頌”。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也聲援學生,認為當公器被私用,不僅是媒體本身的公信力受到損傷,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共享的民主果實,也都會受到戕害。

  旺中案還有一段時間才會塵埃落定,筆者初步認為:蔡衍明作為一個食品行業的老板,是成功的;作為兩岸經貿交流的實踐、促進者,也是成功的;作為媒體行業的老板,到目前為止,他還稱不上成功。

  蔡衍明反對多讀書,他甚至規定自己的孩子到18歲就不再繼續學業,全部進入公司。有人非議,蔡衍明回答“混街頭比讀書可以學到更多”。

  當更加龐大的旺中新聞集團出現在臺灣,蔡衍明會將其經營好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