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所屬旺中寬帶公司並購中嘉網絡公司案,拖延一年半之久,遲遲不能獲得批準,在島內引起很大爭議。這一並購案懸而不決的關鍵,不是法律與程序問題,而是臺灣地區體制內部背後存在的“反大陸”意識與政治問題。在標榜民主、公平、言論自由的臺灣,卻一直存在著“反大陸”政治幽靈,讓臺灣籠罩在意識形態挂帥與“反大陸”政治氣氛中。
2010年底,旺旺中時集團所屬的旺中寬頻公司申請並購中嘉網絡公司,在有關部門認定符合現行法令與相關要求的情況下,卻一直卡在“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一獨立機關手中,未能通過審查與審批。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島內部分學者與民間團體(其實是親綠與反旺旺中時者)以及民進黨認為這一並購案會造成言論集中與媒體壟斷問題。尤其是民進黨中央竟然公開進行政治施壓,日前發表聲明,公開反對NCC通過旺中案,認為一旦通過旺中案,“將造成嚴重的跨媒體壟斷,戕害臺灣言論自由空間”。認為這一並購案會造成媒體壟斷,完全是一種主觀認定與推論,而且是帶有強烈偏見的主觀判斷,是一種借口,並不符合事實。臺有關部門已依大量事實與數據認定這一並購案不存在媒體壟斷問題。而且,臺灣地區是一個標榜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社會,有多個媒體集團,媒體市場發達,報紙、雜志、電視、網絡與手機等媒體眾多,而且政治立場是左中右皆有,沒有所謂的“言論集中”問題,也沒有媒體的壟斷問題,完全是綠營勢力的一種政治介入與政治打壓。
二是NCC對集團負責人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達“兩岸統一遲早要發生”的支持和平統一的言論有疑慮,要求其給予說明。蔡衍明作為一個企業家,對兩岸關係發展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與主張,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他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談話有何不對?為何NCC會以個人的合法言論作為審批企業並購的依據?顯然與法不符,與民主與言論自由原則不符。在今天的臺灣,NCC受綠營壓力與“反大陸”意識的束縛,要對媒體投資進行不當的“思想審查”,是臺灣民主之恥,讓臺灣民主蒙羞。尤其是,臺灣島內存在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自由時報、三立電視臺與民視等綠營媒體,立場偏激,經常歪曲事實,編造假新聞,顛倒是非,蠱惑人心,NCC為何不管不問?一再縱容?顯然NCC委員的政治立場與不當做法值得懷疑,已失去客觀與中立。
其實,不論是作為獨立機關NCC遲遲不審批,還是民進黨指控旺中並購案會造成媒體壟斷,其實均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有“陸資”背景的懷疑與對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親大陸”立場的懷疑。旺旺集團前身只是臺灣一家米果小公司,在大陸發跡壯大,成為一個聞名海峽兩岸的知名大企業,大集團。旺旺集團在大陸發展壯大之後,回報故土,返臺投資,收購了中時媒體集團,也隨之改名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集團負責人蔡衍明一舉從一個米果商人變為媒體大亨,在臺灣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因此,綠營一直視旺旺中時集團有“陸資”背景,是一個“親大陸”企業。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與大陸關係良好,被認為是“親大陸”的“紅頂臺商”,一直是綠營的眼中釘與攻擊的對象。尤其是蔡衍明年初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又表達了兩岸統一的主張,更讓綠營勢力不滿。這也成為NCC受綠營壓力不敢果斷批準旺中並購案的關鍵所在。
問題是,如果這一媒體企業並購者不是旺旺中時集團,而是三立、民視等綠營媒體公司並購,會拖延如此之久、遲遲不能審批嗎?顯然不是,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就完成審批。這一結論有大量的案例佐證。近年來,臺灣島內先後有四起媒體企業(主要為有線電視係統臺)的並購案,有外資與本土企業的並購,沒有公聽會與聽證會(只有富邦集團所屬大富媒體公司並購凱擘案有一次公聽會),而且均在短期內完成審查與審批。唯獨旺中並購案先後舉行三次公聽會與聽證會,而且長達一年半的時間也未完成審查與審批,而且民進黨公開反對與施壓,顯然是不公平的,是不尋常的,是有明顯的政治介入的。事實上,兩前年,香港博智金控公司並購臺灣南山人壽(外資)案,也因綠營懷疑博智金控公司背後有“陸資”而堅決反對,在一切程序合法的情況下遲遲不予審批,臺有關部門最終否決了這一並購案,最後讓島內企業進行並購。可見,原來NCC對媒體與企業並購案的申批,關鍵看政治,看有無“陸資”背景或“親大陸”背景甚至負責人是否有主張和平統一的言論。因此“反大陸”的政治思維與背後的綠營勢力施壓、反對,才是阻礙旺中並購案的關鍵所在。旺中寬頻並購案的受阻事件與遭遇,不僅傷害臺灣的民主與言論自由,而且影響外商對臺投資與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