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當地的一份民意調查報告顯示:銀川人的幸福指數,在全國100多個城市中排名靠前。
是什麼原因,竟然讓地處塞外的銀川人有著這麼強烈的幸福感?
在寧夏採訪時,記者多次聽到當地人描述50年前銀川面貌的一段“順口溜”:“一條街道兩座樓,一個警察看兩頭,一個公園兩隻猴,一天到晚皺眉頭……”但是如今,當地人再説到銀川,則願意在其前面加一個“大”字,他們稱銀川為“大銀川”!
50多年前,整個銀川市只有三四萬人;現在,銀川僅城市人口就增加到82.97萬人。50多年前,銀川市區面積只有三四平方公里,如今則增加到105.65萬平方公里,僅繞城高速公路就達78公里。現在的銀川,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光山色,美景迷人。難怪,銀川人的幸福感有那麼強烈!
其實,在寧夏,心中洋溢著這種強烈幸福感的,並不止于銀川人。即使居住在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這些原本條件比較艱苦地區的人們,心裏的幸福感也不低。以往煤灰飛揚、污染遍地的煤城石嘴山,如今憑藉其顯山、露水、透綠、通暢的城市風格,正崛起為一座塞上山水園林城。早有水旱碼頭之譽的吳忠市,依託黃河建起一座民族風情濃郁的濱河生態水韻城市。山城固原舊貌換新顏,正努力向區域中心城市衝刺。就是剛剛誕生4年、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中衛,也踏上了城鄉和諧發展的快車道。
新中國成立時,全寧夏僅有一家麵粉廠和一座槍械廠,工業基本上是空白。50年間,寧夏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設施,許多工業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進入新世紀,寧夏人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國民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寧東基地今天是寧夏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在這裡,寧夏回漢兒女抒發了再造一個“經濟寧夏”的壯志豪情。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塊人跡罕至的土地,但富集著全國罕見的整裝煤田,探明儲量273億噸,相當於東北三省全部探明儲量的總和。
2003年,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舉全區之力集中開發寧東。項目完成後,寧東基地將實現工業增加值近千億元,帶動其他行業實現增加值600億元,新增財政收入180億元,相當於目前寧夏全區的生産總值。
伴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是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全區公路通車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現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超過了1000公里,每人平均位居全國前列,所有市縣1小時內就能上高速;鐵路從無到有,運營里程達到783公里;民航開闢了40多條航線,不僅聯通國內各大城市,還可以直飛國外。全區的城市化率已達到45%,位居西部第三。在農村地區,鄉鄉通油路、通寬頻,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農村居民的生産、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喝自來,燒沼氣灶,用太陽能,上寬頻網,駕私家車,看有線電視,在如今寧夏的不少農村,已不再是稀罕事。
50年披荊斬棘,30年改革開放,9年西部大開發,今天的寧夏山河巨變,一派生機。全區城鄉居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2007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年可支配收入達10800元,比1949年增長了91倍,比1978年增長了30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3100元,比1957年增長了29.5倍,比1978年增長了25.7倍。到2007年底,全區農村貧困人口已降至5萬人。
不僅寧夏人感受到了50年的巨變、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就是初來寧夏的人也真切感受到了今日塞上江南的美麗、富裕、繁榮。如今,到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等地定居、投資、置業、觀光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最新統計表明:去年,銀川有一半以上的新房是被外地人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