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陽光灑滿寧夏大地,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
在美麗的塞上湖城,在迷人的愛依河畔,有一朵盛開的民族之花。這朵鮮花,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開得格外絢麗、格外耀眼、格外持久!這朵盛開不敗的鮮花,就是寧夏高校、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
20年前,它誕生在這片神奇、多情、肥沃的土地,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20年後,經過園丁們的辛勤培育,它已枝繁葉茂、碩果盈枝,不斷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在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即將舉行建院20週年慶典的時候,筆者走進位於銀川市金鳳區的寧夏大學南校區,走進民族預科教育學院那溫馨、和諧的校園,舉目所見,綠蔭濃密,芳草如茵,花團錦簇,到處都充滿著生機,透露出朝氣,顯示著活力。
在學院辦公樓正門上方,筆者看到了三塊牌匾:“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寧夏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三個牌匾似乎在告訴人們:這裡有不同尋常的發展經歷,有令人矚目的辦學實力。
事實果然如此: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的,目前在全國僅有四家,在西北更是僅此一家!
民族預科教育如何被他們辦得轟轟烈烈、不同凡響、像模像樣呢?筆者帶著濃厚的興趣展開了採訪。
順著李寧銀、王正英兩位前任院長和郝育蘭、王俊兩位現任院領導的回憶,筆者似乎看到了他們走過的串串足跡,聽到了他們堅實的腳步聲。
特殊的方式解決特殊的問題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我國西部各省區,是許多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由於歷史的、地理的原因,少數民族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人口素質偏低、人才嚴重匱乏,嚴重束縛了西部的發展、擴大了東西部的差距,現在又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障礙。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作為回族聚居地區,那裏的文化教育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由於基礎教育落後,回族幹部的比例、回族在校大學生的比例長期偏低。
新中國誕生以來,黨和政府採取許多措施提升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也收到了實效。但是,民族教育問題是個特殊的問題,如果不採取特殊的方式就難以解決這個特殊的問題。用常規的方法,更是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這種背景下,民族預科教育應運而生。
1989年,寧夏大學有了正規的預科教育。最初成立的,還只是個民族預科部,首次招生也只有49名學生,這些預科生都是降分錄取的。考慮到當時少數民族考生基礎差的實際情況,上級有關規定:預科生可在本科錄取線下80分錄取,但由於當時邊遠地區的考生起點過低,實際錄取的預科生比這個標準還要低。
民族預科教育,就是以向少數民族考生傾斜的方式,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一位從事過民族預科教育的負責人説:“民族預科教育,實際上是以特殊優惠的手段,以期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進步。”
民族預科教育,對少數民族的狀況來説,是有針對性的;對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素質,更是卓有成效的,因而,不僅受到少數民族的歡迎,而且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預科教育,在寧夏一誕生就顯示出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20年來,寧夏大學的民族預科教育不斷發展、迅速壯大:1989年僅為寧夏大學本校培養預科生,很快擴大為寧夏的5所普通高校培養“準大學生”。2003年又接受國家部屬院校和全國各省屬高校預科生培養任務(其中“985”“211”大學就有7所)。2004年接受教育部新疆協作計劃的培養任務。由於辦學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由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民委、寧夏大學三方共建民族預科部,2006年又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原來的寧夏大學民族預科部也正式更名為寧夏高校、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20年來,預科教育的校園由佔地9畝的小院子擴大到43.5畝,現在又進一步擴大到300多畝,校舍建築總面積達到近2萬平方米。從事民族預科教育的教職工,也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54人,專職教師則由1人增加到35人,其學位均在碩士以上。預科的招生人數,也由49人迅速增加到幾百人,再由幾百人增加到1681多人。招生範圍則由寧夏一地擴大到西部各省區,再進一步擴大到全國多數省市自治區。由於生源品質不斷提高,招生錄取線也不斷上升,最初要降低80分乃至100分才能完成計劃,現在只需降低十幾分就可以了。招生的民族也在不斷增多,20年前,招收的預科生還只有回族和少量的滿族、蒙古族;10年前,學生的民族成分增加到了10個;現在,來自22個省區、37個少數民族的預科生齊聚一堂。近3年來,他們的招生更是以每年15%的比例遞增,20年累計已為22個省區培養了萬餘名合格的少數民族預科生。
20年來一直在這裡工作的韓永宏同志,將學院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1989年至1999年是創業階段,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苦,但大家都感覺很充實;1999年至2006年是發展和跨越階段,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難,但所有難題都沒有難倒他們,所有難辦的事都辦成了;2006年以後,是守業和創新階段,也用一個字概括:累,但所有人都感到累得值,累得有成就感。
“依託寧大,立足寧夏,服務西部,面向全國”的發展思路,經過不懈努力,已經變成現實。現在的預科學院,打破了地域界限、學校界限、民族界限,走出了寧夏,走向了全國,正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為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做著寶貴的貢獻。
特殊的方式,不僅解決了特殊的問題,而且産生了良好的連帶效應。
特殊的感情給予特殊的關懷
“別看我們只是寧夏大學的一個下屬單位,但我們可以直接找自治區、教育部和國家民委負責人,能和高層領導直接對話!”説到有關部門和高層領導對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的重視,前任和現任負責人都十分激動,都有許多話要説,都有許多感激要表達:一株幼苗長成參天大樹,離不開施肥澆灌;一朵花蕾綻放異彩,離不開園丁的辛勤培育。同樣,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的成長進步,也離不開各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援。
寧夏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民族教育的政策。其中,對預科教育的支援更是既具體又有力。有關人員隨意點出一條政策來説明:預科生在預科學習期間,可以參加二次高考。如果能考上外地更理想的大學,可以隨心所願順利上學;如果沒有考好,仍可以按原計劃就讀本地大學。這樣的優惠政策,為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打開了方便之門,也提供了更廣闊的成才空間。
“寧夏曆屆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領導人,對民族教育的認識都很到位!”這是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師生的一致看法。
預科教育發展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自治區領導常常親自出面幫助解決,有許多具體問題就是在自治區領導的直接過問下才解決的。到了教育部和國家民委,部委領導常常放下手頭工作親自接待,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而由自治區教育廳、民委和寧夏大學共建預科學院和“升格”為全國預科教育基地,更是體現了多方的關心和支援。
“我們這裡舉辦活動,來的高層領導人特別多,有時甚至多過寧夏大學校部舉辦的活動!許多領導同志是調整了原來的安排,前來參加活動的。”學院幾位負責人都有這方面的記憶。
説到對預科學院的支援和幫助,許多人都可以列出一長串領導人的名字。其中,親身到校視察預科教育的就有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司馬義 艾買提、國家民委和教育部的圖道多吉、吳仕民、杜娟、周遠清等部委負責人。
而寧夏大學對民族預科教育的重視、關心、支援,更是具體的、持續的、全方位的。學校在領導班子配備、師資隊伍建設、辦學條件改善、服務設施設立、行政生活費用撥付等許多方面都對他們“格外關照”。正是有了這些“格外關照”,預科學院才自始至終都有單獨的校區、單獨的食堂、充足的辦學經費和學生生活補貼和物價補貼。所有這些,可以確保來自天南地北的各民族學生順利地學習、舒心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寧夏大學從沒有把預科教育看做包袱,也從不把它與其他院係簡單類比、並列,而是把它當成一個窗口來建設、當成一個亮點來打造、當成一個特色來展示、當成一個優勢來拓展。
為了便於教學和管理,寧夏大學為學院配備了由少數民族擔任主要負責人的領導班子。現任學院領導班子共有7名成員,除一位土家族、一位漢族外,另5位都是回族。
如果説各級領導用特別的感情給預科教育以特別的關懷和照顧的話,那麼,預科學院的教職工則更是懷著特別的感情給這些少數民族學生以特別的愛護。
對學生,學院處處“愛、嚴、細”,並始終“以愛為核心”。現在的預科生中,有一年制的,也有二年制的。雖然一年制預科生人數上了千、在這裡學習的時間也只有短短8個月,但老師們對每一個人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做起工作來也更得心應手、耐心細緻。
老師們經常到食堂、宿舍與學生親切交流,問飯菜可口不可口、住的地方舒適不舒適、生活習慣不習慣。看到一些學生家庭困難,許多老師便自己掏錢買飯票送給他們。
在這裡,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都得到充分尊重,聽不到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看不到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每到少數民族節日,學院都安排相關活動,發放節日補貼,院領導還要到教室、宿舍、食堂等場所慰問學生,引導各民族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每到藏曆新年和維吾爾族的納吾肉孜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學院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少數民族學生都能獲得一份精美的節日禮物。聯歡會上,師生同臺表演,其樂融融。就是在歡樂的氣氛中,民族團結的意識、愛國主義的信念進一步增強。
根據回族、維吾爾族學生較多的特點,學校全力辦好清真食堂並經常檢查,保證少數民族學生吃得衛生、吃得放心。為了買到便宜的牛羊肉,老師們多次冒著酷暑和嚴寒遠赴甘肅平涼。為了節約人力,從學院領導到普通教師,常常是既登講臺授課又當勤雜工、採購員、服務員。學院還設立愛心助學金,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困難。針對學生存在的各種問題,學院通過個別談話、請心理諮詢師疏導、指定專人輔導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他們特意從新疆引進懂三種語言的維吾爾族教師,並兼任輔導員。學院還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評優評先及助學金、獎學金評定、國家助學貸款審核、學生成績認定、專業調配等工作上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係,維護少數民族學生的利益,使學院成為一個溫暖、和諧、團結的大家庭。
説起老師們的關愛,有的學生用“親如一家”、“無微不至”這樣的詞語來概括。有一個理科預科生,在“我心中的老師”的徵文競賽中,滿懷深情地寫了預科學院老師的關愛。文章在校報上刊登後,引起廣泛的共鳴。
2007年9月,預科學院招收了9名來自西藏的預科生。由於基礎較差,跟不上正常學習,他們內心十分焦急。為此,學院為這9個藏族學生單獨制定了教學計劃、單獨安排教師為他們授課,專門“開小灶”。學院特別請一位富有經驗的退休教師為他們講數學,請一位教學水準高但正休假待産的女教師“重新出山”為他們教外語。這些措施很快奏效,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快便趕了上來。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時,正有17名家在地震重災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這裡學習。其中,有兩名羌族學生成為孤兒。學院領導不僅親切慰問他們,而且幫他們聯繫親人、實行“一對一”的感情陪護,讓他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家的溫暖,讓許多遠離家鄉的學生倍感親切。一個來自新疆的預科生在發給朋友的短信中寫道:“你們要上預科,就到寧大來!”
特殊的教育培育特殊的學生
民族預科教育,是一種特殊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不同於一般的高等教育;它既需要補習中學課程,又不同於普通的基礎教育。如果混同於高等教育或基礎教育,就不能實現教學目的、達到培養目標。
20年來,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不斷提高對民族預科教育的認識,不懈探索民族預科教育的規律,進而對民族預科教育做出了準確的定位:在培育目標上,它是為高等教育培育合格的受教育者、使之順利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培養高校的合格畢業生;在課程設置上,它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又具有文化基礎性、課程自主性和一定的靈活性;在評價標準上,它是以文化基礎知識的提高、基本技能訓練的進步、身心的健康發展為一般尺度,使預科生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接近或超過其他本科生,進而與大學本科教育實現“無縫對接”。
“百行德為首,成才先成人”!這是“無縫對接”的前提。他們提出“適應性教育”的理念和“三愛五育人”的培養模式,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並重。這樣,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思想政治和公民道德教育,就被學院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學院制定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教育學生牢固樹立民族團結平等的意識,採取積極的措施,使“三個離不開”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開設了思想品德和民族理論課,把兩課教學納入預科教學課程體系,使之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宣傳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民族的思想,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努力在學院營造“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氛圍,並通過各種活動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他們要通過這些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宗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大是大非和特殊時期立場堅定,進而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為了探索預科教育的規律、提高預科教育的成效,學院專門設立了“民族預科教育研究室”,成為全國首個以預科教育為研究對象的機構。特殊教育,有了特殊的研究內容。
民族預科部成立之初,他們也曾像有的預科教育那樣只進行一些文化補習,開設的課程不外乎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但他們很快便發現:傳統的教育觀念不適用了,一般的文化補習不夠了,炒剩飯式的教學滿足不了需要了。
預科教育也需要不斷創新!不能滿足於一般的補習提高,要向更高的目標攀登。為此,他們確立了以“預”為主,以“補”為輔,“預、補結合”的多元化教學體系。他們要讓預科生先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接受大學教育的理念、感受大學的文化氛圍、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不斷開闊視野!為此,除了進行適當的文化補習外,他們還強化了電腦和英語教學,開設了民族理論、傳統文化課程和大量的實驗課。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構成的變化,他們便分層次、分類別開展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吸引力。現在,在學院就讀的預科生被分為“全國班”、“地方班”、“新疆班”等多種,“地方班”又細分為理科班、文科班、醫學班、農學班等,每個班的教學,既有相同的內容又有不同的內容。
改革在不斷深入。按照強化基礎、增強能力、開闊視野、提高素質的原則,他們將所開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自主課。必修課佔總學時的70%左右,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電腦基礎、民族理論;選修課佔總學時的20%左右,根據本科培養計劃靈活安排;自主課佔總學時的10%左右,包括補習模式、提高模式、讀書模式、實踐模式、講座模式、視屏模式、網上學習模式、參觀考察模式等,更具靈活性。
一般人不會想到,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竟有如此之多、來源不同、去向也不同的學生:這裡有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科生,有省屬普通高校、寧夏本地區高校預科生,有新疆協作計劃一年制預科生、二年制預科生,有文科預科生,也有理科預科生,各個層次的預科生培養計劃不同,教學方案也不同。但是,科學規範的教學大綱、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時間精力的有效利用,可以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提高。
經過20年的不斷探索,預科學院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日益完善。教學設施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元化,管理制度規範化,師資培養梯隊化,課程建設精品化,科研課題系列化正逐步實現。
特殊的耕耘結出特殊的碩果
在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度過的短暫時光,成為許多人命運的轉折,也成為他們一段最美好的回憶。在這裡打下的基礎,曾讓許多人長久受益。許多人就是在這裡學會了動手,學會了動腦,學會了做事,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生存,學會了做人。
預科學院前任院長王正英的手機裏至今還保存著一條叫他格外珍惜的短信。這條短信是一個叫陳振坤的新疆籍預科生於2009年1月6日發來的,他在短信裏充滿感激地寫道:“老師,我是西北工業大學2007級的學生。我們都非常感謝寧大預科學院的培養,懷念在那裏學習的美好時光!預科是我們步入大學前的熱身,時間短暫卻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我們要感激的人太多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位老師碰到寧大預科學院的老師,居然讚不絕口:“你們培養的預科生不錯!我們接收的六七個人,個個都很優秀。有的通過了英語六級考試,有的還考上了研究生。”
學院跟蹤調查也顯示:從這裡走出的預科生,有15%的人在大學期間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有58%的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有18%的人加入中國共産黨,有50%的人擔任過學生幹部。
1996-1997年,在英語四級考試中,預科結業生通過率與寧夏大學本科生的通過率相當。1998、1999連續兩年的電腦二級考試,預科學院預科生的成績居全自治區參試單位之首。2008年,寧夏大學舉行非英語專業英語競賽,6名預科生參賽竟有3人獲一、二、三等獎。
最近,又一個消息在校園裏不脛而走:從這裡走出的姹絲,轉入寧夏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由於表現突出被評為自治區級“三好學生”!
由於業績突出,寧夏大學預科學院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民族地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先進集體”等多種榮譽稱號。有兩位學院領導還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
從這裡走出去的許多人,都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是黨的民族政策為自己播撒了陽光雨露,是民族預科教育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是的,按照一般錄取標準,許多人本沒有機會走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預科教育使許多少數民族考生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一些祖祖輩輩都沒有機會讀書的人家,從此有了大學生。一些從沒有出過大學生的偏遠鄉村,從此打破了零的記錄。先後到這裡就讀的,既有兄弟姐妹,又有叔侄甥舅。在這裡學習的人,不僅由此改變了命運,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也隨之改變,而這些改變並不限于他們本人,還發生在他們的親人身上、發生在他們曾經生活過的村莊。
從預科學院出來,一步一步走向人生輝煌的例證不勝枚舉。有的人後來成為碩士、博士,成為成績卓著的專家,成為處級、廳級領導幹部,有的人還受到各種表彰獎勵。
當筆者就此向現任院長王俊“刨根問底”時,王俊一口氣就説出了一長串的名字,其中就有筆者熟悉的人,有的人現在不僅是重要崗位的正廳級幹部,而且還被列為副省級幹部的後備人選。在預科學院任教的教師中,有十幾個人就是從這裡走出的預科生。但他們的表現足以令人刮目相看:有的人不僅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而且在取得高學位之後懷著感恩的心又回到了他們命運的轉捩點,致力於培養一批又一批小師弟、小師妹,讓更多的人從此改變命運。馬海龍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這位來自寧夏農村的回族青年,現在是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目前正以很高的熱情回報他的母校、回報黨的培育。
預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少數民族的人口素質、提升了幹部的文化結構。
1989年,寧夏大學民族預科部成立時,寧夏大學的回族在校生只有15.5%,遠遠低於寧夏回族人口的比例。20年後,寧夏大學回族在校生達到37.9%,超過了寧夏回族自然人口的比例。其中,預科教育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與此相關聯的是,寧夏回族幹部的比例也同步上升。
一個20歲的人,剛剛步入一生最美好的年華;一個創辦20年的學院,更是風華正茂、漸入佳境、活力四射。對走過了20年曆程的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人們有理由寄予厚望:它應該在民族教育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更多的作用。人們也有理由相信: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將在寧夏大學“211”工程建設中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民族教育的發展再創佳績,為西部大開發、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