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川市把打造“塞上湖城”作為自己的品牌,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規劃作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專項規劃,對城市市區內和城市周邊的湖泊濕地進行重點治理、恢復與保護,使這個面積僅95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150多萬人的城市在西北地區省會城市中率先跨入“國家園林城市”的行列,並被評為“十大新天府”,在世人面前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銀川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具有“七十二連湖”之説。現有濕地面積48000多公頃,自然濕地面積佔52%,自然湖泊近200塊。湖泊濕地分佈密度之大、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少見。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約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生態環境系統在整個城市大環境系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3年,在鳴翠湖、閱海和黃河濕地實施了國家重點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4年,集防洪、排水、生態、景觀、旅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愛依河工程竣工,連通了七子湖、寶湖、北塔湖、西湖和閱海等重要濕地,成為市區重要的濕地生態帶和風景線。2005年,閱海和西湖連通工程竣工,擴大湖泊面積300多公頃。2003年以來,全市有關部門和轄區相繼實施了南塘湖、官湖、金波湖、麗景湖、月牙湖、孔雀湖等20多個湖泊整治和生態建設項目,新建成湖泊濕地公園和濕地生態區10多處,治理、恢復和保護了城市湖泊濕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有效改善了銀川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2009年,銀川市進一步加強了濕地生態恢復和保護,根據自治區建設“黃河金岸”的規劃,重點建設了銀川黃河濕地公園。同時,實施了銀川市東南水系建設,連接了銀子湖、章子湖、燕鴿湖等10多個湖泊。
銀川市園林局黨委書記、局長徐慶林説,銀川濕地保護得到國內外來賓的讚譽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
2006年6月,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銀川國家濕地公園,包括鳴翠湖和閱海兩個園區。銀川國家濕地公園是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黃河流域以及我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007年2月,國家建設部批准設立“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2006年9月,由濕地國際組織、國家有關部委和寧夏及銀川市在銀川共同舉辦了《銀川黃河濕地論壇》,國家有關部門、國內各方面對寧夏及銀川市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和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12月,“寧夏銀川市湖泊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榮獲“2006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銀川市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是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評比以來,第一個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的綜合項目。2008年4月,中國權威地理雜誌《中國國家地理》評選並公佈的“中國十大新天府”評選結果。寧夏平原(包括銀川平原、衛寧平原)與成都平原等十個地區名列榜上。專家的評語是:富饒、生態良好、居民安居樂業。而銀川境內星羅密布的湖泊濕地是寧夏平原得以躋身“新天府”之列的一大亮點。如今,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已形成百鳥鳴翠、碧水浮蓮、車水排雲、千步廊橋、綠帳問茶、迷宮尋鷺、青紗漏月、蘆花追日、東堤夕照、白沙落雁十大景觀,成為銀川市東部的一顆璀璨明珠。閱海國家濕地公園則建成了一帶魚兒躍、二帶荷花笑、三帶綠絲絳、四帶蘆花俏、五帶枸杞紅、六帶百鳥鳴、七帶桂花飄、八帶銀玉鬧的閱海八景,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盡情領略著湖城秀色。
據寧夏首府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銀川市園林局副局長翟世宵介紹,愛伊河是銀川人引以自豪的人工河,是集溝道整治、防洪排水、城市景觀、生態建設為一體的全區重點水利工程。
這個建設工程總長129公里,控制排水面積160萬畝,接引銀西防洪的6個攔洪庫和2個滯洪區及10多條溝道,連接著沿途七子連湖、西湖、閱海、海寶湖、沙湖等湖泊濕地5萬餘畝。愛伊河的建設,既疏導了唐徠渠和西幹渠停水後的渠道積水,有效地保護了渠道工程,又接引了賀蘭山各攔洪庫的洪水和沿途的農田排水,實現了洪水、溝水、渠水的再利用,為改善溝道水質、調解周邊地下水位、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標準,保障湖泊濕地的生態用水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揮著巨大作用。
徐慶林説,自2004年以來,市政府把做好沿河兩岸的綠化美化工作列入重要位置,綠化美化188公頃,種植各類樹木22萬株,同時在沿河道建成的棧道、休閒廣場和親水園路等公益設施為美化人居環境,促進人水和諧,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愛依河畔碧水長流,綠樹成蔭,鮮花爛漫,魚鳥翔集的美景已經成為銀川人週末野外休閒的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