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出好酒,高粱酒,見了皇帝不低頭;寧夏出好藥,枸杞子,皮薄肉厚甘甜爽口;寧夏出文明,古西夏,200年的神秘迷惑世人;寧夏出記憶,六盤山,高峰上紅旗漫卷西風。
“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神秘的西夏古文明吸引著無數遊人、學者。作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西夏王陵一直受到世人的矚目。王陵背靠賀蘭山,面向廣袤的平原,儘管只剩下一個個土墩,但仍給人肅穆、蒼涼、巍峨的感覺。
一千多年以前,西域商人帶著商品與信仰,穿越戈壁沙漠,他們不斷繁衍生息下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終於誕生在唐朝盛世。清真寺成為他們的精神紐帶,《古蘭經》在他們口中代代相傳,傳誦千年。絲綢之路已經成為回族和各民族融合交融的歷史見證。
寧夏在我國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雖然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蜿蜒消散,但寧夏的通道作用依然還在,在石嘴山的首個陸路口岸——惠農陸路口岸,它了實現天津港至西北四省(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的周邊地區)進出口貨物的海鐵聯運,京津唐地區至西北四省內貿貨物在惠農物流基地的分撥。此舉將架起天津與西北的物流平臺,通過它將天津與西北、東北緊密聯繫在一起,拉近內陸與海洋距離。
在經濟發展方面,目前寧夏經濟開發區正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輪胎、數控機床、特種鑄鋼、 西北地區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軟體動漫和服務外包産業五大基地。我國第一座智慧網路機床製造工廠——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就座落在銀川。
在中寧縣萬畝枸杞觀光示範園區採摘的農田裏,一位枸杞採摘的婦女錶示,她們每天採摘收入達180元左右。據自治區有關部門同志介紹,全自治區從事枸杞採摘加工的人員達20萬人以上。而枸杞深加工企業達16家,綜合産值達30億元。正是,寧夏枸杞譽世界,寧夏枸杞富農家。
這裡曾是全國荒漠化問題最突出的省區之一,現在黃沙變綠金成了寧夏一絕。在中衛市,記者見到的沙漠蔬菜大棚具別具經濟特色,一棟沙漠日光溫室所産生的經濟效益,相當於15畝田。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走入永寧縣中華回鄉文化園極其壯觀的大殿裏,從納家戶清真大寺傳出的誦經聲,不難感受滲透在其中的回族人虔誠信仰與精神執著。
回族婦女的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只是主持家務,贍老扶幼。但走在“回族婆姨一條街”會發現經營者都是清一色的頭戴白帽的回族婦女在經營,討價還價、談來讓去,也實在堪稱一道亮麗的風景。五十歲左右的回族婦女趙萍告訴記者,她現在經營的化粧品賣得還不錯,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衣服都穿不上誰還買化粧品啊!” 從最初冷嘲嘲諷,經過20年的發展,“婆姨一條街”當時從業的回族婦女由最初的7、8個人,發展到現在近300人;店舖由以前的7、8家發展到現在151家;經營範圍更是由以前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帽子、衣物的零售,發展到現在的集批發、零售、加工、服務一體化的綜合商業街。有的“回族婆姨”還把店開到了西吉縣城、甘肅的靜寧、銀川等地,謀求新的發展。她們的經歷在向人們默默訴説著興隆鎮回族婦女同命運抗爭、向世俗挑戰,與貧窮決裂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走咧、走咧,越走就越遠咧,心中的惆悵就種下咧……”短短的七天行程,台灣網記者走進寧夏,無論繁華城市還是偏遠山村,寧夏大地處處都有和諧的民族團結,盪漾著幸福生活的氣息。(記者 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