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兩岸文學創作者談心中城市烏托邦:需民間參與

時間:2012-04-01 10:57  來源:中新網

  據臺灣《旺報》報道,民眾對自己的住房是否應有更多自主權?建築師謝英俊所倡導民眾參與權的提案,在2011年獲深圳“一百萬”保障房計競賽金獎,而遊走于兩岸乃至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創作人,又是如何看待民眾參與及城市樣貌之間的關係?從事文學創作者心中,其實都有著一片城市烏托邦。

  遊走于臺北北京一日生活圈,擔任企業及機構顧問,在大陸已有數十年生活經驗的範疇,認為城市自有不同的氛圍。

  “北京的梁啟超故居,走進去會發現裏頭住了100多戶人家,每一戶平均不到2坪!”(1坪 = 3.305785 ㎡)雖説城市的樣貌由民眾參與決策,體現人民的需求與文化特色是好事,但範疇也不諱言:私人産權和公共政策永遠是難以取得平衡的。

  南京出生長大而後在香港大學取得文學博士的葛亮,作品《朱雀》《七聲》展現了南京與香港的人物故事。書寫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雄渾大氣的葛亮,對家鄉南京今日的除舊布新、快速變化,大規模成立規劃區的大動作,有著無限感慨。

  南京的夫子廟、南京的秦淮河畔馬頭墻……。從小在南京長大的葛亮認為“這些經歷了千、百年留下來的古跡文物,都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意義與人民集體記憶的情感。”葛亮認為城市的未來必須考慮城市及民眾過去的記憶。

  赴港讀書多年,目前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的葛亮,寫《朱雀》捕捉了南京的許多掌故及城市感,他自己也表示希望在小説中“看到一種時代記憶的南京”,在葛亮眼中,南京是個既古典卻又很現代的城市,但在赴港之前並不會想把它表現出來。“在香港,反而增加了我寫家鄉南京的慾望。”他也在香港看到,皇后碼頭等英殖民地的地標同樣面臨拆除命運。

  與其將舊的全數拆除,葛亮寧樂見倣古街市或文化保留區的存在,如《南京1912》。或許新的規劃區內已不是原有的生活型態,但至少留下一些歷史特色建築,將原初的歷史身份與元素,融合現代化商業化的機制。“倣古並具有現代功能性,既有古老的記憶,又有當代人的生活渴望,融合成新的集體記憶並沒什麼不好。”

  將於今年倫敦書展參與“都市圖景”對談的盛可以,曾以《北妹》描寫了生活在深圳的外地女子。首次赴英國與當地的媒體、作家、讀者交流,盛可以也打算談深圳的城市文化,在她看來“深圳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中國城市”。

  與葛亮的支援倣古論不同,盛可以認為把既有的歷史建築拆了,卻大興倣古街,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殘酷摧毀!”把深圳當作第二故鄉,盛可以認為深圳是個美麗的物質天堂,適合享受生活,深圳讓人想起的,就是美食、海岸,而這樣的城市,敞開著大門,任人們來來往往,與其説深圳是冷漠的,盛可以認為,一座到處是鋼筋水泥的城市,本來就無法被要求有體溫,賦予溫度的,應該是願意站出來參與規劃、表達意見的民眾的聲音,以及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點滴印記。

  出生於上海,曾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取得美國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的楊小濱,長期遊走于兩岸,他認為臺灣和香港、大陸的城市風貌最大的差異在於民間文化的多元展現。就以師大夜市為例,即是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樣貌代表,因此他對於某些文化評論者所謂“夜市是低級文化”的説法極不以為然,楊小濱認為現今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快速變代,缺少的正是民間的參與,就不會出現像臺灣夜市文化的多樣選擇與豐富色彩。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博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