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灣“拜拜文化”:習俗超越政治 面臨失傳危機

時間:2010-08-26 0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信眾深信藉由點燃清香後所産生的嫋嫋升煙,可以達到與神明溝通的目的

  信眾深信藉由點燃清香後所産生的嫋嫋升煙,可以達到與神明溝通的目的。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有燒香,有保庇”,走進臺灣傳統廟宇,焚香祭拜的煙霧嫋嫋,必定撲鼻而來;你或許不知道,在臺灣的民間信仰裏,“香”既是人與上天、與祖先溝通的媒介,也是神明靈力附托傳遞的工具,一柱清香,就是“拜拜(祭祀)文化”的縮影。

  光是關於“香”的起源傳説,就有許多版本,一説是隨著佛教傳自印度,當初釋迦牟尼講道時,為了驅逐蚊蠅及汗臭而焚燒木材,後來才發展出檀香與沉香。臺灣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制香老師傅涂桎嘉表示,“制香業相信,發明香的祖師爺是號稱‘香媽’的九天玄女,而最早的用香是拿來當作藥品”;宋朝文人雅士將香應用到“品香”上,而目前禮佛敬神的祭祀用香,則是晚近才盛行。

  延續香火 家族大事

  臺南的老店新萬芳香鋪創立於日治時代,老闆郭清芳認為,“制香的由來原為消除穢氣及疫病。香在中國社會中,除了煙氣嫋嫋升空可與神明溝通,也代表著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也因如此,華人社會對於子嗣“延續香火”一事,才會視為家族大事。

  在臺灣的民俗中,無論線香、香氣與香灰,都蘊含著信眾心中的感恩祈願,希冀獲得神明的靈力保祐。因此,小孩收驚時,要倒拿著衣服,讓香氣環繞氤氳;祈求平安符時,要持符在香爐上繞三圈“過爐”;大年初一淩晨,廟宇信徒就要爭著“搶頭香”。就連新蓋廟宇的神只,也能透過分香、割火,分享大廟神佛的靈力。

  因此,神明進香或遶境時,最重要的是“香擔裏的香不能中斷、不能熄滅”,有些進香隊伍還設有“香擔組”保護香火,香擔不但不能隨便放在地上,也要避免香火任意流出,降低神聖性。

  紙錢習俗 超越政治

  除了香火,金銀紙錢是另一種與神靈溝通的工具,無論是燒給神明的金紙、燒給祖先的銀紙,這種浸泡竹子、碾壓晾曬後,再依不同種類裁切、蓋印或貼上錫箔的紙錢,已經陪伴臺灣人走過數百年,甚至反映出日治時代的辛酸。

  一九三五年左右,日治政府為了強化統治,開始所謂“寺廟整理運動”,包括不準製造及使用紙錢,當時苗栗竹南等地已是産地中心,商家為了逃避查緝,刻意在紙錢上印製錯誤的地址、或以麻布袋挑擔偷偷販售;因為取得不易,有些民家還自行刻印,蓋在作業紙上,權充紙錢,由此可見,民間對於焚燒金銀紙的心理依賴,遠大過政治力量的束縛。

  制香辛苦 失傳危機

  不過郭清芳擔憂,無論制香或是金銀紙錢,都已出現斷裂失傳的危機。金銀紙錢早就以機械化取代純手工製造,近年更流入大陸或東南亞的紙錢。至於制香,郭清芳更説,“制香若沿襲古法,必須加入十幾種中藥,加上檀香木、沉香等材質,對人體幾乎沒有副作用,但制香過程相當辛苦,每天必須早早起床,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十小時,年輕人幾乎都沒有興趣”,連他自己傳承三代的香鋪,兒子都不肯學了。

  也因如此,為了推廣傳統香藝,陳文忠於二00八年創立新港香藝文化園區,除了展示制香技藝,還在園內種植名貴的沉香、檀香與肖楠等,希望將千百年來傳統的“制香”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無論是線香、香環,或是金紙、銀紙,化作一道灰煙的同時,也蘊藏了無數信徒的心意,希望虔誠祝願,終能上達天聽。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