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甚囂塵上的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工程,顯然已告擱淺。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首先,恢復的機構,仍名為“中國事務部”,卻不是“兩岸事務部”;而“兩岸事務部”意味“一中各表”,“中國事務部”則意味“一邊一國”,可見“獨派”的掣肘。再者,原本疊床架屋、為謝長廷量身裁製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由於“黨內意見很多”,謝長廷的態度已由當仁不讓,轉為“不排斥,也不強求”。
由於國民黨的形勢式微,出現了民進黨可能在2016贏回“大選”、重返執政的可能性。但是,倘若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不能轉型成功,則在2016年,必將遭遇兩大關口;不是在第一關被臺灣選民所拒以致不能勝選,就是倘若勝選,“亦將在第二關被北京挾持而釀成臺灣的浩劫”。若以蘇貞昌如今在兩岸轉型工程上的表現,他即使帶領民進黨過了第一關,也絕無可能過得了第二關。
民進黨不能再玩“臺灣前途決議文”那種“借殼上市”的把戲;把“臺灣”説成“中華民國”,把“中華民國憲法”説成“臺灣的憲法”,把“中華民國國旗”説成“臺灣的國旗”。兩岸競合關係的重重關口,盤根錯節,豈能以如此移花接木的淺薄手法就想僥倖過關?
可以預言,北京在2016年的政策底線,仍將是“反對臺獨”與“堅持九二共識”二大元素,這絕非“臺灣前途決議文”所能抵擋的題目。民進黨若不在選前回答這個題目,必將在若勝選後被迫回答;倘在選前回應,則民進黨尚不致全然淪于被動,但若至勝選執政才被北京逼迫回應,則必將釀成臺灣政經的巨災浩劫。
由於臺灣藍綠政局出現不穩,如今北京的底線已然更見限縮;由“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又加上了“鞏固一中框架”,並開始對馬“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展開批判,這反映了北京對臺灣政局不穩的憂慮。這一方面是北京在攻擊馬“政府”的保守,另一方面更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不啻也是預先為民進黨“點眼藥”。民進黨若執政,在北京的政經壓力下,其抗壓能力可以斷言絕對不如現在的馬“政府”;屆時,民進黨勢必不能、不敢再採行陳水扁式的“臺獨自殺政策”,反而必將被北京所挾持並對北京屈服。所以,民進黨若在“大選”前主動轉型,自遠較若勝選後的被動屈服為得計;這正是蘇貞昌作為黨主席的責任,但蘇貞昌有這樣的思維高度與操作能力嗎?
民進黨轉型的擱淺,主因之一是撞上了“蘇蔡2016”的礁岩。蘇蔡相爭,使“獨派”籌碼的分量上升,因此轉型受到“獨派”的掣肘。在這樣的情勢下,謝長廷的角色由奇峰突起轉至可能驚鴻一瞥,就尤令人玩味。其實,如今謝長廷已成了整個民進黨想要在兩岸政策大轉型的唯一杠桿,蘇蔡若有默契,即可能藉謝長廷的“自我犧牲”來帶動轉型;倘若蘇蔡不能一致,而皆不想在相互“卡位”中開罪“獨派”,則非但謝長廷無用武之地,民進黨也只能回到借殼上市的“臺灣前途決議文”,繼續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