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龍應臺上任後的兩岸文化期待:龍出江湖再燃野火

時間:2012-02-22 14:45  來源:福建日報

  2月15日,臺灣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在臺北完成交接,正式就職上任。中新社記者 賈國榮 攝

  龍應臺“二進廚房”,成為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儘管一想到在香港的人生階段從此要畫下句點,她和兒子上週一起在蘭桂坊的餐廳裏哭了一個晚上,但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她還是希望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上表述“社會應該如何”,於是最終決定“入閣”。

  日前,臺灣媒體旺旺中時對臺灣民眾做了新“內閣”滿意度的調查,接任“文建會主委”的龍應臺,得到54%的最高滿意度。對於龍應臺,臺灣各界為何給予如此高的期待值?除了自身高知名度的文化號召力外,十年前她擔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時的政績也為其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

  1999年夏天,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飛到德國,面邀龍出任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曾説:文化專職機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在地的人文厚度加厚,並透過制度和法規的建立,創造出一種環境讓民間力量得到最蓬勃的發展,“全民美育”是她的目標。落實到具體政見上,是她對臺北酒廠、松山煙廠等經典老舊建築的重新思考定位,既保留舊貌,又通過藝文的植入改造賦予新生。釋放20余個政府的實驗劇場、展覽館等給民間經營,培養民間文化管理力量。制定公共藝術法規,所有公共工程款的百分之一必須用在公共藝術上,公共建築就有了藝術的品位。推廣“文化就在巷子裏”,一年52個週末,各種形式的表演在全臺北市的各個生活角落裏進行……

  前臺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形容龍應臺是“一位充滿理想的政治人物”,雖然面對許多掣肘壓力,來不及推動很多具體設施,但是打下的共識基礎,讓後任局長能夠發揚光大,也讓臺北市民在近幾年漸漸感受到都市再造的不同。

  當然,作家出身的龍應臺自然帶有鮮明的“非典型”官員作風。其為文犀利,但在政治上則顯得過於“生猛”,在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曾在市議會備詢時直言“我抗議”,讓人印象深刻。此次重出江湖,龍應臺在書面聲明上就表示,自己“好像戴著頭盔要去當兵了”。臺灣《聯合報》甚至以《臺灣容得下龍應臺?》為題表達了擔憂。因為此刻她要面對的,不論內外,都是比當年嚴峻許多的環境。這幾年來,臺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社會瀰漫浮躁不安的相對剝奪感,這也就是為何只演兩天就花掉兩億元新台幣的“夢想家”舞臺劇,會引起如此大的“後坐力”。要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做到公平又不失公義的分配,尤其在頭角崢嶸的藝文界,是一大難題。近十年來,臺灣“文建會主委”更疊如走馬燈,更遑論即將成立的“文化部”,還有組織改造、人事整並的挑戰。這些都將考驗龍應臺,也考驗著臺灣社會。

  不過,經多年文化局長歷練,龍應臺“政治神經”已經比過去靈敏。龍應臺坦承,過去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時,防禦心太強。十年後的今天,她將調整自己態度,與民意代表做朋友。因為,媒體、政府、“立法院”這三套馬車,都是讓臺灣社會進步的夥伴關係。對於頭頂光環身經歷練的龍應臺,臺灣各界對她的期待或可用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的話來概括:繼續發揮“慓悍”作風,堅持理想與改革。

  作為臺灣在大陸知名度最高的文化官員,龍應臺上任後,兩岸文化交流怎麼走同樣值得關注。近幾年,兩岸文化交流日趨熱絡,龍就任當日,旺報就發表社評,指出馬英九延攬在華人世界頗具影響力的龍應臺擔任未來的文化部門負責人,可以看出馬英九有信心積極面對兩岸文化交流的議題。再燃野火打破僵局,應也是兩岸中國人對龍應臺共同的期待。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