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近日在美國演講時提到,未來4年,有責任把兩岸“不武”制度化。“不武”不是新話,但在馬英九剛獲第二任期的時機提出來,增加了舊話的敏感性與話題性。
首先,“不武”不是獨立的兩個字,馬英九先生也把它與“不獨”相提並論。單提“不武”只是演講辭令,沒有實際意義。“不武”與“不獨”是連體的,只處理“不武”就會傷到“不獨”,如果“不武”制度化,那麼“不獨”呢?很遺憾賴女士不著一字,無益“制度化”。
兩岸關係就是兩岸的關係,即你要考慮你的利益,也要尊重我的原則,一廂情願地堅持自己只會傷害感情與互信。賴女士在其位說其話,表明自己的立場也是職責所在。她強調大陸不能施壓臺灣,要尊重臺灣的民意,這話不錯;但大陸也有民意,大陸也有自己的核心利益,這一部分也請臺灣當局以“對等”之心思考。
說到施壓,有一個原則需要厘清,在臺灣當局一再表態的“對等”、“民意”的語境里,倣佛大陸臺灣是天然的敵手,民意是必然的對立。冷靜面對,無論是歷史還是法理還是現實,大陸臺灣都是相連共生、命運相連的;民意也達成根本的共識——大家是同胞,都要過好日子。“不武”當然意味著和平,但“不獨”更是和平的前提。放眼世界,“獨立”的硝煙戰火尚存。
最後說到制度化,關于“獨”和“武”,大陸有法律框架,任何個人即使是國家領導人也不能做出有違國法的決策,2005年大陸全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也是一種民意的表達,任何的“制度”也不能淩駕于法律之上。
賴女士說的“累積互信”、“鑄劍為犁”都是佳言,但實現需要務實、誠意、智慧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