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蔡英文兩岸政綱 臺灣民眾不安心大陸不放心

時間:2011-08-24 09:32  來源:華夏經緯網

  民進黨“大選”候選人蔡英文公佈十年政綱“國家安全戰略篇”及“兩岸經貿篇”,從國家安全戰略及兩岸經貿兩部分勾勒兩岸關係架構,將臺灣定位為“多族群之年輕的墾殖社會”、“海洋之國”,視大陸崛起為“國家安全與發展重大的挑戰與考驗”,強調民進黨主張“強化與亞太國家的區域合作,維護區域和平”、“兩岸共同在‘和而不同’基礎上‘和而求同’”。臺“行政院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提出“十八問”,尖銳挑戰蔡英文的兩岸論述。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與陳水扁時代比較,其實“扁規蔡隨”成分很高,有著鮮明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色彩,而無“分裂國家”的情感認同。在兩岸現狀描述上,將大陸視為“威脅”成分遠多於“機會”,國際關係架構是透過積極深化與世界互動,尋求全球經貿戰略平衡,“從世界走向中國”,而非深化與中國經濟整合,“力”用中國,經略世界。

  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思維仍是將臺灣問題推向國際,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國際關係的下位關係。其實這就是扁當局時期推動“烽火外交”的戰略架構,8年來除了到處點火後又急著救火外,對實質外交關係及民眾的海外活動便利性毫無助益,甚至一連失去6個友邦。試問蔡主席,如何證明陳水扁走不通的路,你可以走通?如果不經過兩岸協商建立默契,臺灣能夠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嗎?

  蔡英文定位兩岸經貿關係,建立在“互惠而非讓利、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主從”,這些原則不正是目前馬當局在推動的嗎?蔡英文認為臺灣與大陸發展經貿的同時應該尋求美國、歐盟、日本、東協和區域組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其他雙邊或多邊協議,這不也是馬當局正在努力的嗎?臺灣目前除了發展與大陸經貿關係之外,不可能置其他國際經貿體系於事外,否則必定是死路一條。

  臺灣如果不與大陸建立一定的互信與默契,在現實國際環境下,臺灣如何能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如果沒有和大陸的默契,就算美國支援,能夠順利加入嗎?更何況臺灣與大陸基於同源同種同語文的關係,加上大陸經濟急速起飛,大陸市場已經躍居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地以及投資地,可以説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從大陸著手,臺灣要如何尋求全球經貿戰略平衡?蔡英文在“十年政綱兩岸經貿篇”終於接受ECFA的合法性,只強調後續談判“應遵循民主程式,審慎檢視協議內容與執行情形,作為調整的方針”。不過對於ECFA的基礎──九二共識,是否承認,卻依然模糊。我們對民進黨接受ECFA卻不接受九二共識的“鋸箭療法”表示疑慮。而且我們要問,既知如此,何必當初?難道又是選舉策略?

  蔡英文強調“十年政綱”是臺灣未來的願景,更是對下一個世代的承諾。“十年政綱”針對臺灣的各項問題所提出主張,與國民黨現行政策確有若干區隔,最明顯處,是帶領民進黨“向左轉”,她是從全球化的觀點意圖縮小貧富差距。立意雖好但並沒有具體的執行方案及財務規劃,難道要“執政之後再提出”?

  例如她的住宅政策,主張社會住宅只租不售,且必須達到都會住宅量的10%。在高房價時代,年輕人聽了很高興,但是10%的住宅量要如何達到?土地和經費來源在哪?尤其在臺當局預算“四年赤字減半、八年財政平衡”目標下,要如何做到?

  政策不能打高空,必須務實面對,就如前一陣香蕉生産過剩而滯銷,如果沒有大陸市場,蕉農就面臨血本無歸的窘境。現在民進黨縣市長爭相赴大陸推銷農漁産品,蔡主席難道能不正視這些現實問題,還要繞遠路“從世界走向中國”嗎?

  由於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有過許多前後矛盾的説詞,賴幸媛在“十八問”中都提出了質疑,例如,蔡英文説過“‘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現在她是否在參選“流亡政府‘總統’”?又説兩岸政治定位必須尊重“憲法”增修條文,即“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現實,但又説“兩岸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厘清,蔡英文的兩岸論述就如沙上搭建的城堡,禁不起一個波浪的衝擊。

  綜觀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在對應大陸崛起的策略上,雖有若干務實的進展,但基調仍是“扁規蔡隨”,回想過去8年兩岸關係的危疑動蕩、臺灣自絕大陸經濟增長造成的利益損失,民進黨要讓民眾安心,恐怕還需要更清楚的説明,要讓大陸解除戒心,可能需要更大的努力。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