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揭秘臺軍空降兵"神龍小組" 蔣經國親自提名

時間:2011-10-26 15:23  來源:東南網

  神勇表現背後的魔鬼訓練

  臺陸軍 “航特部”特種部隊的訓練特別嚴格,異常艱苦。

  一名臺軍官員曾對媒體稱,臺陸軍“航特部”管轄的大武訓練中心,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環境,都僅次于美國陸軍的本寧堡訓練中心(位于佐治亞州的本寧堡軍事訓練中心,是美國陸軍特種部隊Ranger的總部———記者注)。入選該部的成員,除了接受跆拳道、柔道、摔跤、擒拿、射擊、爆破、高樓攀降等近戰格鬥基本技能訓練外,隊員還要到臺中谷關特戰訓練中心接受山地叢林特攻作戰訓練,在屏東空降訓練中心接受高空跳傘訓練,赴高雄左營和屏東恆春接受水域滲透訓練,最後到反恐訓練基地接受反恐作戰訓練,以具備全方位的特戰突擊能力。

  而“航特部”特種兵要入選成為 “神龍小組”成員,除了必須在以上訓練項目中表現格外出色外,還要額外加碼訓練。田金麗說,要想挂上“神龍小組”的榮譽徽章,首先必須達到60次以上的基礎傘訓經驗,包括攜帶武器跳傘、夜間跳傘等科目訓練。

  為了鍛煉出拉傘的張力、操傘的定力、著陸的腿力,每天5000米的長跑、用腹部在小小方形板凳上練習身體平衡等項目,成為隊員們的家常便飯。諸如雙人接力只是其初級花式表演項目,而定點著陸在5米的直徑范圍內,更是考驗“神龍”操傘穩定度。多人疊傘則需要在1萬米的高空克服氣壓和低溫等客觀條件,靈活變換陣形,這是“神龍小組”教官級以上成員才能完成的任務。

  臺媒報道,此次辛亥百年表演跳傘的“神龍小組”成員中,唯一的“女神龍”呂書羽跳傘經驗最少,但在此之前也有271次的跳傘記錄;而帶頭的臺軍陸軍“航特部”副指揮官黃指恩少將,此前則跳過872次。

  背景資料

  蔣經國親自命名

  說起 “神龍小組”來歷,不得不提到 “國民政府”空降部隊(即傘兵)的發展史。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第14航空隊陳納德將軍和國民黨第5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將軍建議,“國民政府”于1944年1月在雲南昆明市郊崗頭村成立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

  臺灣時事評論員田金麗說,到了1960年代,臺軍空降兵教官張輯善向時任臺軍空降步兵教導團團長俞伯音少將建議,師法美軍82空降師與101空降師 (當時世界最著名的空降部隊),成立一個特技小組,平時負責教練任務或跳傘表演,戰時率領傘兵進行敵後作戰任務。1962年,臺灣陸軍著手組建這個特技小組——— 即現在所稱的 “神龍小組”,由俞伯音負責。

  這個特技小組被命名為 “神龍小組”是有典故的。田金麗說,當時,臺灣“國防部長”蔣經國在高雄西子灣檢閱部隊跳傘訓練,發現傘兵剛從飛機上跳下來時是看不見的,要到在空中飄浮一陣才能看清楚,他不禁聯想到“神龍見首不見尾”這句詩詞,于是,將這個特技小組命名為“神龍小組”,並于1963年正式核定這個名稱。

  田金麗介紹說,“神龍小組”隊員最初為清一色的男性,直到1981年以後,才開始吸納女性隊員。如今,正式表演時通常是讓1名女傘兵搭配7名男傘兵共8名成員出場執行。(《海峽導報》 記者 吳生林 林芃)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