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今天上午“主計處”公佈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為109.27,年增率1.77%,不過,包括汽油、瓦斯、化粧品、衛生紙、藥品、食物等在內的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高達4.12%,遠高於平均漲幅。總經學者認為通膨情況還不算太嚴重,但消基會代表則認為市井小民感受到夜市或小販販售外食漲幅甚大,當局應設法補貼弱勢族群,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表示,食品價格本來波動就大,過去最高曾經到7-8個百分比,比對下來,4.12%還算溫和,也構不成通膨疑慮。
鄭貞茂指出,每到颱風季節,食品價格的漲幅就大,但6月的數字顯示波動有限,反應經濟不景氣下,民眾購買力有限,需求力道不足,廠商也無喊價空間。
另外,鄭貞茂表示,6月電價調漲一度造成社會恐慌,如今數據顯示,電價對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貢獻僅0.2%,不到1個百分點,通膨在控制之內。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財務長張智剛則持相對立場。他認為當初當局信誓旦旦説調漲油電價影響不大,如今官方證據顯示當局評估錯誤。
他也提到自己的經驗。“最近去逛臺北市夜市,今年初還賣45元(新台幣,下同)的東西,如今要花50元才買得到,漲幅約一成。”他説,不敢想像10月還有第二波電價調漲。張智剛説,未來當局除持續穩定物價外,應更積極“平抑”物價,讓物價降回去;如果真的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也要想辦法減少對消費者的衝擊,特別是弱勢族群的補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