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閒置廠房變文化高地:臺資企業激活廈門油畫産業

時間:2012-07-04 10:41  來源:福建日報

  閒置出來的蛻變

  廈門湖裏閒置了近十年的燦坤廠房最近突然熱鬧了起來。有著標誌性“黃色外衣”的廠房,在2003年燦坤將製造基地遷至漳州龍海後就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尚余30多年的使用權,常常引來客商洽談希望轉做其他項目,但企業發展起源地的情結,讓燦坤始終不願輕易出手,寄望這裡能變成新事業的起點。

  2008年,《廈門市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發佈,鼓勵盤活存量房地産資源,用於文化産業經營。政策的出臺讓燦坤靈光乍現。燦坤創辦人特別助理、文創事業總監石振弘説,北京798、臺北華山藝文園區等,都是老舊廠房盤活轉做文化産業的經典成功案例。在兩岸擁有4家上市公司的燦坤集團,能夠發展到今天,創新設計是核心競爭力。燦坤何不結合自身的設計實力,讓舊廠區活化利用,涉足文化産業?

  廈門是全國油畫最重要的生産基地之一,去年廈門油畫的批發成交額高達12億元。但在目前主要生産地烏石埔,狹小的生産空間讓亟待發展壯大的油畫産業倍感跼踀。尋找新的空間成為廈門油畫産業發展的燃眉之急。

  廈門市油畫産業協會幾經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離烏石埔不遠的燦坤湖裏老廠區。經過溝通,油畫協會與正在尋求發展新事業的燦坤一拍即合。隨後,總投資5億元、用地面積達5.7萬平方米的兩岸生活設計文化創意園終於開工建設。今年,第一期由老玻璃廠改建的海西國際油畫中心和油畫主題公園建成開放,半年時間就吸引了省內外以及臺灣、香港、東南亞各地的200多家畫商進駐,聚集規模居全國之冠。

  燦坤的事業版圖開始以“油墨”繪製,其目標是打造亞洲最大油畫交易平臺。

  集聚而成的高地

  燦坤海西國際油畫中心,一樓主要銷售商品油畫,也就是所謂的“行畫”,而二樓則銷售原創畫。值得一提的是,原創畫鋪已多於行畫鋪。

  近年來,廈門油畫産業快速發展,除了1.2萬位畫師之外,還有500多位的職業畫家。廈門市油畫産業協會長莊德義認為,油畫中心建立,將有助於廈門油畫産業的升級。他打了個比方:“就像大陸以前都是做代工,隨著內銷市場興起,開始做品牌,藝術産業也一樣。”莊德義認為,隨著油畫內需市場的逐漸出現,燦坤油畫中心為廈門油畫産業“攻城略地”提供了一個相當好的平臺。

  省收藏協會會員、畫家蔡朝陽的第一間畫廊開在烏石埔,他認為當地行畫與原創畫的銷售無明顯的場地區隔,不是專業人士很難辨別好壞,魚龍混雜以至顧客“不敢買”。蔡朝陽説,藝術品需要良好的空間來展示,才能充分表現出其藝術效果。現在,他把行畫留在烏石埔,原創畫轉移到油畫中心,生意明顯更好做了。

  以往,福建畫家的作品多是通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畫廊、拍賣公司和相關展會銷售,缺少一個本土的固定展示平臺。油畫中心建立後,本土畫家進駐,畫作可以常年展出並銷售,廈門的兩岸文博會等大型展會也吸引了許多高端客源。“畫家們不需要再千里迢迢北上南下去賣畫了。”蔡朝陽如今很享受在自家門口作畫、賣畫的生活。

  莊德義的夢想是油畫中心能發展成為廈門最具文化氣息的藝術高地。他説,根據規劃,油畫中心將籌建油畫拍賣中心,讓國內外高端的油畫作品在這裡拍賣交易,還將不定期舉辦國內外藝術沙龍,研討會,打造海峽兩岸、東西方藝術交流平臺。莊德義認為,廈門有深厚的人文基礎,很適合發展文化産業。在油畫的基礎上,還可將石雕、漆線雕、漆畫、陶藝等文化産品吸納進來,形成聚集效應。

  地標裏的生活美學

  除了買畫,在燦坤海西國際油畫中心還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胡安米羅等人的平版畫真跡,這些都是油畫中心高價從藏家手中租借來的。此外,油畫中心的設計也別具匠心。入門的高墻上挂滿600幅手繪高倣的世界名畫,組合在一起遠觀,則成了福建田螺坑土樓群“四菜一湯”;旁邊則是一個由集裝箱改造成的油畫走廊,燦坤的企業歷史以這種公共藝術的方式得以重現;走廊盡頭是梵高著名的《星空》,用LED燈呈現的“星空”,居然星雲會飄動,能領略現代科技與文化藝術結合的美感。

  據了解,從運營至今,油畫中心已相繼舉辦了廈門印象油畫比賽、市民以書換畫活動和兒童文創學苑公益等。“這些都是考察了北京798、臺北華山等文化園區後,結合自身經驗精心設計的。”石振弘認為,因地制宜,打造獨特的文化地標,是油畫中心的方向,希望這裡不僅能成為一個油畫交易中心,還能傳達生活美學的經驗,讓逛油畫中心成為廈門市民日常生活中有趣且愉悅的經歷。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杜美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