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大陸人不能買金融産品?專家吁建兩岸特色金融

時間:2012-05-29 09: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機會稍縱即逝,在瞬息萬變的金融業更是如此。

  5月下旬在臺北的一場討論會上,一批重量級金融業者和學者齊齊呼籲,未來市場在大陸,臺當局應儘速和大陸協商,發展“兩岸特色金融”,幫助在兩岸經貿交往中已經落後的金融業者抓住最後的機會。

  時機比風險重要

  20年前,臺商便“登陸”發展,如今臺商已經開始戰略轉移,島內金融業卻才剛剛起步前往大陸。與會業者認為,沒能抓住臺商這個最方便的服務群體,金融業“登陸”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然而,失去“最好的時機”,並不意味不再有機會,尚不成熟的大陸市場仍然提供了可以開拓的空間。

  臺灣銀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秀蓮指出,大陸是臺灣金融業的希望,發展兩岸特色的金融業,是目前臺灣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戰略。

  與會的臺“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也承認,目前臺灣金融業面對幾個好機會,其中,新興市場崛起,“中國大陸是個亮點。”

  大陸客戶的資産管理是被銀行業者看好的機會之一;向大陸中小型企業放款,以及成立租賃公司,也被認為短期內有錢可賺。

  與銀行業相比,保險業者更加心急。島內保險市場已趨飽和,大陸卻是可以深耕的土地。一旦市場開放,大陸的企業年金、醫療保險、汽車保險和微型保險領域,臺灣業者都可以施展拳腳。

  有業者提出,兩岸金融合作尚在初期,大陸市場體制也有不完備的地方,到對岸投資要承擔風險。但是更多業者認為,抓住時機比規避風險更重要,與其原地踏步,面對不景氣,不如到對岸放手一搏。

  島內需要放開管控

  與會業者強調,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臺灣當局應該放開各個層面管控,讓金融業自由發展。

  資本能否自由流動,是金融市場活力所在。大家呼籲,將陸資當作一般外資看待,以各種形式引入陸資。

  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説:“能不能讓陸客來臺灣,不只買鳳梨酥,也買些金融産品?”他認為,臺灣金融業供過於求,應該想辦法增加市場需求,大陸游客不失為一種考慮。

  花旗(臺灣)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進一步建議:“允許大陸游客在臺灣的銀行開設賬戶。只要開了戶頭,資金匯入,銀行就可以協助安排健檢、購物一系列事項。這樣臺灣相關的行業興盛發展,人才也不會持續外流,同時還能做到‘收錢留人’。”

  保險業也期待陸資進入。政治大學保險學學者彭金隆指出,島內保險業已經從“鍍金行業”變成“掉漆行業”,應該開放陸資參股,引導陸資協助解決問題保險企業。

  金融合作是兩岸的事情,許多環節仰賴雙方主管部門的溝通與合作。無論銀行業或是保險業者都呼籲,要兩岸加緊協商,儘速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協議。臺灣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舒博表示,兩岸保險業監管平臺要儘快建立,否則兩岸保險業從業人員證照認證、人才聯合培養等問題無從談起。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焦源源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