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大陸首個臺資"進口廢物圈管理園"通過驗收

時間:2012-03-28 13:41  來源:東南網

  日前,國家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等部門組成的聯合驗收小組,對大陸首個臺資 “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園區”進行聯合驗收,認為福建全通資源再生工業園在大陸進口廢物圈區管理項目中名列前茅。

  該園區是大陸首批探索進口廢物圈區管理的項目之一,由臺資企業投資,規劃建成1000萬噸再生資源産業區,目前已成為大陸迴圈經濟産業鏈條集群基地。導報記者聯繫到園區總經理、臺商陳正智時,他正在外地出差。對於在福建12年的不懈耕耘,他簡單介紹後,更希望我們報道臺灣在進口廢物管理上的經驗,以及資源再生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變廢為寶 從廢物中尋找再生資源

  “進口廢物圈區管理”,聽起來很專業,卻是與生産生活息息相關。陳正智介紹,在這個到處“MadeinChina”的時代,中國作為全世界工業産品最重要的供應國,實際上面臨越來越緊迫的資源問題。然而在資源再生行業裏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生産了多少新品,就意味著會産生多少廢物;有了多少廢物,意味著你擁有幾乎等量的資源儲備。”全通所要做的,就是收購將這些國外淘汰掉的機械舊品,對當中可利用的部分進行分解,然後分類回收,最後産生能夠迴圈利用的資源。

  據陳正智介紹,目前大陸進口資源的方式,一種是直接從國外進口原生資源,另一種依靠進口廢物再生資源,後一種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安全環保的控管方式顯得勢在必行。在這樣的形勢下,全通決定落戶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多次調研指導下,從1999年開始耕耘至今。

  “圈區管理”,是指對從事再生資源加工處理的企業實施特定的園區化管理,以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效率,減少和避免污水、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驗收是任重道遠的另一個開始,後續包括擴建深加工區、規劃招商都迫在眉睫。陳正智説,除了吸引各類大型國際廢料運營商及加工企業之外,全通也會積極地引進臺資企業,作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基地。

  資源再生 曾助力臺灣“經濟奇跡”

  其實在資源再生領域的發展上,臺灣已經走了很遠的路。陳正智對導報記者説,1949年國民黨到臺灣後,最初締造出的“經濟奇跡”,就是建立在收集國際性廢料的基礎上。因為臺灣島內礦産資源稀缺,而彼時無論是“政府”資金,還是民間力量都不具備開發資源的能力。而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就是通過類似“牙膏皮換糖”的方式收集廢料,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後來日本將相關産業轉到了臺灣,在臺灣做“粗加工”,再回日本進行“深加工”。對這種做法的仿傚,成為臺灣經濟起飛最初的“資本”。不過,在上世紀60年代後,由於臺灣加強了土地控管,島內資源再生工業發展困難,逐步轉移到東南亞各國。

  從學校畢業之後,看好大陸發展前景的陳正智,就到廣東一帶從事海運作業。1998年,有關領導赴黃埔港考察時,開始重視廢料進口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根據臺灣的經驗,通過良好控管,就可以將其轉為節能減排的綠色産業。陳正智也發現,大陸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廢料就越多,這個領域未來大有可為,因而轉到福建建立相關的工業園區。

  看好未來 首個臺資園區落戶福建

  回憶起最初選擇福建發展的經歷,陳正智説,雖然大方向沒有錯,但在起步時卻困難重重。因為當時大陸的國際海運還在初步階段,而福建對於進口廢料領域並不了解,缺乏經驗和認識。為了建立便捷的通關體系,陳正智先在廈門港組織了一支船隊。而為了保證再生過程的環保,園區的第一期工程就建立了通關查驗中心。之所以能夠這樣“激流勇進”,是因為他看得更長更遠,尤其是福建省在國際海運方面的成本優勢,讓園區發展能有更大的空間。

  海西經濟區的發展,為資源再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首先福建位於大陸海岸線的中部,貨物經由海運到各地的港口更為便捷。加之福建是原生資源較為短缺的地區,比如塑膠資源就百分百從省外輸入。而福建越來越快的發展,對廢料進口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福建擁有對臺優勢。陳正智説,目前大陸經營廢料再生最成功的大多是臺商,因為臺灣能夠提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而福建作為大多數臺商的祖籍地,臺灣人“根”的意識讓雙方嫁接更容易,“甚至買貨都要便宜”。

  陳正智介紹,“十二五”規劃中特別提到要建立回收體系,就是建立實惠可行的技術基地,由鬆散式的發展模式逐步走向集約。他相信,作為大陸第一個臺資園區,全通會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獲得很好的發展。(《海峽導報》 記者 林靜嫻 實習生 劉普)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帥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