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媒:臺灣調整産業結構發展服務貿易正當時

時間:2012-02-03 09: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工商時報》2日發表社論《調整産業結構發展服務貿易此其時矣》説,臺灣新“閣揆”陳衝日前表示將致力於調整臺灣的産業結構,創造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以改善臺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我們聽聞此一政策方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內閣”終於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憂的是這十年來“政府”一再宣示調整産業結構,卻始終是五分鐘熱度,因而皆以失敗收場。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新“閣揆”陳衝日前表示將致力於調整臺灣的産業結構,創造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以改善臺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我們聽聞此一政策方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內閣”終於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憂的是這十年來“政府”一再宣示調整産業結構,卻始終是五分鐘熱度,因而皆以失敗收場。

  回顧近20年,“政府”對科技産業一直存有過度的迷思,總認為臺灣經濟要繁榮非得發展半導體、面板及資訊産業不可。在這個思維之下,非僅“政府”給予大量的租稅獎勵,受“政府”宣示的鼓舞,人才、資金也全數流向這個産業。以過去這十年而言,製造業投資總金額裏,就有60%~70%集中在電子零組件産業,臺、清、交、成等大學一流的人才,也絡繹不絕地進入此一産業。

  電子零組件産業運用了製造業近7成的投資,及眾多一流的人力,所創造的生産毛額佔製造業卻僅3成,而所雇用的人力更只佔製造業的2成,投入的資源與創造的附加價值、就業人數,明顯不成比例。這也是何以近年來民間投資雖成長,但對於改善島內就業及所得分配成效不彰的原因。更令人遺憾的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科技産業非但沒有發揮穩定經濟的力量,若干廠商反而成為等待紓困的對象,這與20年前“政府”發展科技産業的初衷,已然背道而馳。

  值得慶倖的是,新“閣揆”陳衝已注意到臺灣産業結構的困境,因此任命“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擔起改造臺灣産業結構的重責大任。從臺灣1960年代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産業既創造經濟成長,又改善貧富差距的經驗看來,陳衝所提示的“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絕對是臺灣未來該走的路。只是今非昔比,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臺灣已不可能回頭從事昔日的勞力密集産業,而應著眼于服務貿易。

  一般刻板的印象,認為像批發、零售、餐飲、住宿、運輸等服務業的商業活動,都是在島內進行,和貿易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透過吸引外來觀光客,這些服務業即可藉由服務的提供而創造收入,此即是臺灣服務的對外輸出,和設立科學區、工業區生産商品出口到島外並沒有兩樣,同樣可以創造貿易順差,挹注經濟成長的動能。

  我們可以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發現,全球各式各樣的服務貿易正快速擴大,十年之間全球的服務輸出已由1.3兆美元倍增至3.6兆美元,其中旅遊的服務貿易尤其熱絡。以法國而言,2009年由於吸引外國觀光客就創造了500億美元的收入,美國的旅遊收入更高達1,200億美元,大陸則逾400億美元,日本與韓國也逾百億美元,都遠超過臺灣的68億美元。這份報告説明服務貿易的市場如同商品市場一樣,可以全球為市場,其所潛藏的商機一點不亞於製造業。只要有計劃地發展,以臺灣的天然景觀及人文條件,足可成為亞洲觀光的新亮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的投資規模遠低於製造業,但卻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正是陳院長所説的“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其有製造業的經濟潛力,卻無製造業耗能、污染的外部效應,不論從土地規劃的高度或所得分配的角度,致力於服務業尤其是觀光服務業的發展,確實是現階段臺灣産業結構調整,應該最優先考慮的方向。

  我們認為,臺灣的製造業並非不重要,只是如今在全球生産的競爭中,已然面臨成長的極限,不論從投資報酬的角度來看,或創造就業改善所得分配的角度來看,只要“政府”能加強臺灣的觀光基礎建設,創造高品質的公民文化素養,並有計劃地進行宣傳,透過觀光服務的産業關聯效果,非但批發零售、餐飲住宿、運輸金融可以受惠,農業及製造業也都將因此得到新的成長動能。除此以外,由於降低對工業的依賴,少了工廠的煙囪,也可讓臺灣的環境生態得以休養生息。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有關臺灣産業該如何發展,近十年已開過無數的會議了,而所訂定的行動計劃、行動綱領,也可謂無以數計,因此新“內閣”千萬不要為此又日以繼夜地召開全島大會。此時此刻,各個新任財經首長所需要的,乃是從過往這些計劃或綱領中,及時整理出一套方案即可,而接下來能否成功,就得看陳“院長”所領導“內閣”的執行力了。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