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記者觀察:人民幣離岸中心,臺灣能爭到手嗎?(圖)

時間:2012-01-31 08: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幣在臺灣早已備受歡迎,2010年臺灣民眾預期人民幣升值,瘋狂搶購人民幣,造成島內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人民幣全部被兌空。

  資料圖片

  1月16日香港和英國有關方面宣佈,成立私營機構代表組成的合作小組,推動發展香港與倫敦離岸人民幣業務方面的合作。此前不久,臺灣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表示,支援臺灣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構想。

  臺灣和倫敦都想就人民幣離岸業務有一番作為。如今,倫敦儼然得到“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加持。

  “努力”的目標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逐步確立之後,倫敦、新加坡和臺灣就加入了成為下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逐。

  當時,新加坡有望成為下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消息一度甚囂塵上。臺灣業界按捺不住心情,紛紛呼籲把臺灣建成下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列為目標,希望也能參與發展人民幣存貸款、貿易融資、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離岸中心業務。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向媒體指出,臺灣當局應正視人民幣崛起,在其國際化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發展香港之後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表示,臺灣和大陸的貨幣性交換雖少,但進出口交易量大,短期內可參與香港的人民幣市場,未來自己可以辦離岸中心。臺灣“國銀”高層也向媒體表示,人民幣境外商機可期,大家都想分杯羹。

  2011年8月14日,臺“中央銀行”發佈《臺灣辦理人民幣業務的説明》,將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列為努力目標”。媒體注意到,這是臺金融當局首次正式表達類似的期望。

  路漫漫其修遠兮

  “努力目標”,顯然臺當局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説,這個目標尚在計劃初期,還只是構想。香港在亞洲地區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地位無人能撼,臺灣想要再分一杯羹,談何容易。

  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裴奕根曾對媒體表示,臺灣與大陸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密切,將形成人民幣集聚效果,但恐難成為離岸中心。香港是大陸企業的橋頭堡,H股是大陸企業上市首選,這些優勢臺灣都沒有。

  利順金融董事總經理潘振威也不看好在亞洲建立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他認為,如果在同一地區再設置清算中心,是一種重復。如今,香港與英國成立合作小組,似乎印證了這種觀點。

  此外,兩岸金融合作尚有諸多環節需要理順。清算機制這個基本前提就沒有解決。目前,臺灣和大陸還未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人民幣和新台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但臺灣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兩岸訂立清算機制是大前提。2011年兩岸多次圍繞清算協議進行商談,但由於涉及內容龐雜且敏感,不如想像中容易,至今沒有達成共識。

  要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臺灣也需要大規模的人民幣存款,才能確保“供需”均不虞匱乏。然而,目前兩岸貿易採用人民幣清算的量並不夠多。有研究者指出,主要原因是兩岸主要進行産品零部件貿易,支付貨幣仍然以美元為主。據臺灣“央行”公佈數據,島內銀行通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管道,吸收人民幣存款,迄今只吸收人民幣十余億元。

  未來在哪?

  那麼臺灣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到底有沒有空間?

  開南大學財金係助理教授孫效孔撰文指出,臺灣也有優勢。臺灣的環境單純,不但可以自主調解外匯準備,政府對貿易結算的影響力又強,有良好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條件。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臺灣對大陸有鉅額貿易順差,2010年已高達410億美元,可以收入大量人民幣;另一方面,島內對大陸也有鉅額直接投資,可以引導人民幣的去路,因此臺灣建成人民幣離岸中心不是空想。

  此外,兩岸金融合作畢竟已經發軔。貨幣清算機制雖然尚未建立,但“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到,未來應“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觀察人士認為,這意味著繼貿易、投資、金融産業合作之後,貨幣面的議題應該是下一階段的重頭戲。

  至於島內還沒有大量人民幣存款,有島內學者指出,臺商與大陸有一定程度、以大陸為最終市場的貿易往來採用人民幣結算。另外,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崛起,臺灣對大陸最終産品出口漸增,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量將可望逐步增加。

  正是基於上述分析,島內金融人士樂觀地認為,臺灣已經初步具備了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

  宏觀來看,臺灣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嘗試,也是與大陸磨合溝通金融合作的一環。金融合作事涉敏感,考驗兩岸的智慧和誠意。島內當政者應勇於拋棄意識形態束縛,在洽商中更加靈活,彈性。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劉海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