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灣IT産業何時能孕育傲世"蘋果"

時間:2011-07-12 0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美國《世界日報》日前刊出社論説,臺灣所擅長的高效率生産組合、組裝合作,既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又能把産品推向全世界的關鍵。但這種優勢卻在蘋果旋風中暴露了整個系統的風險,也凸顯出臺灣資訊産業的瓶頸與考驗。蘋果所掀起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風潮,臺灣廠商仍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利潤。我們要問,臺灣到底能不能孕育出一顆傲世的蘋果?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的資訊産業或者擴大到資通訊産業,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近20多年來臺灣的支柱性産業。這不但民眾早有認知,連國際間亦多有肯定。然而,臺灣所擅長的高效率生産組合、組裝合作,是資通訊産業可以快速降低成本、擴大生産規模,進而能在極短時間內快速普及,既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又能把産品推向全世界的關鍵。但這種優勢卻在蘋果旋風中暴露了整個系統的風險,也凸顯出臺灣資訊産業的瓶頸與考驗。

  從表面上來看,臺灣資訊産業從半導體、晶圓到各項零組件,乃至終端資訊産品都有很強的生産研發能量,而且還從日本企業那裏學會了規模量産的技術。同時,也靠著這些技術撐起了所謂的資訊科技産業。不過,蘋果在喬布斯領軍下,所推出的iPhone、iPod、iPad系列産品,除了發揮其一貫的設計美學吸引粉絲買單外,更令市場驚艷的是一系列APP STORE的新經營模式,可以讓任何有創意的模式,在iPhone所建構的平臺上揮灑自如,成了銳不可擋之勢。

  蘋果所掀起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風潮,臺灣資通訊廠商不是沒有跟上,甚至蘋果的iPhone、iPod、iPad系列産品仍然要由臺灣代工廠商生産製造,然而整個風潮到流行,都被蘋果所設定的經營模式與平臺所掌握,臺灣廠商仍然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利潤。凡是沒能沾上蘋果熱潮的廠商,包括桌上型電腦、手提電腦、手機等廠商,都在蘋果所掀起的熱浪下,面臨快速消退的市場窘境。

  當然,産業的發展往往在看似無路的情況下又峰迴路轉,因此下一回合的轉機仍在,現在幾乎沒有人説得出來。而喬布斯所率領的蘋果大軍可以説是橫掃全球,這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蘋果用它的極簡設計,從産品的外型到整個系統的運作,都強調最高程度的“友善”,使消費者驚艷于它的高度便利性,即便在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介面上,也摒棄鍵盤而改以更有人性味的觸控。如此一來,把原本人機間的隔閡又作了一次大突破,讓所有的資訊産品與人之間盡在彈指之間就能夠來往,這樣的産品設計理念令人讚嘆。

  同時,APP STORE的經營模式等於是提供創意者,可以在網路平臺上毫無局限地開創企業。這些都是未來商店的具體體現,所掀起的營運模式創新更是史無前例。也難怪iPhone、iPad系列産品推出以來,各地搶購,甚至大排長龍。尤其,在平板電腦上,蘋果這次採取的定價也是極具殺傷力: 功能、效能大幅提升,但價格卻不變,而且還成為不同品牌間最具價格競爭力的産品,這都是其他同業如今所碰到的最棘手問題。

  蘋果這次的出擊,固然還具有喬布斯個人的魅力,但是強大的産品及背後的新營運模式,而且把對消費者高度友善的理念融入,這也是新一代蘋果魅力的核心價值。再加上頗具競爭力的定價,更是同業共同的壓力,接下來市場所企盼的是:誰能推出另一種更普及的産品、模式,讓其他廠商參與?

  全球IT産業在蘋果獨領風騷之際,原本的巨頭都已黯然失色。臺灣宏碁原本走在頗為艱辛的品牌路,才快要追趕上既有的龍頭惠普(HP),如今共同面臨蘋果的衝擊,再次凸顯資通訊産業的動態變動能量,只要稍一輕忽,就可能掉入無法追趕的局面。這當然是從優勝劣敗的個別企業之競爭的角度來看,然而臺灣企業的堅韌也真的無法輕忽。透過蘋果、觸控而起的又有臺灣資訊通訊的新天王産生,這或許是尚可告慰之處。但我們仍然要問,臺灣到底能不能孕育出一顆傲世的蘋果?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