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20年後頻被質疑:高水高肥不環保 增量不增産

時間:2015-09-29 07:0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9 月15 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在創造1000公斤畝産紀錄的第四期超級稻品種“Y 兩優900”種植基地。

  9 月15 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在創造1000公斤畝産紀錄的第四期超級稻品種“Y 兩優900”種植基地。

  超級稻20年後頻被質疑:高水高肥不環保 增量不增産

  “萬畝絕收”風波後 超級稻遭遇新挑戰

  “超級稻”説法會被廢止嗎

  文章導讀: 自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以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稻一路高歌猛進,連續刷新水稻超高産世界紀錄。為何卻在20年後突然“收穫”如此之多的質疑?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曹昌 李永華|長沙報道

  “超級稻品種”萬畝絕收、盲目追求超高産目標,高水高肥不環保、增量不增産、米質口感差……自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以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稻一路高歌猛進,連續刷新水稻超高産世界紀錄。為何卻在20年後突然“收穫”如此之多的質疑?

  “我呼籲,一定要堅持超高産育種方向不動搖。”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表示。而這曾經是不容置疑的“公理”。

  造成萬畝絕收的“兩優0293”被停産

  “‘兩優0293’的絕收事件是外界對超級稻的嚴重誤讀,‘兩優0293’不代表超級稻。”9月15日,在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學術科普沙龍上,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張玉燭等專家全面回應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

  2014年10月,隆平高科(000998.SZ)冠以“超級稻”名義的“兩優0293”品種在安徽蚌埠地區萬畝減産絕收,引發輿論的持續關注。此後,隆平高科一再發佈公告並通過媒體發聲予以解釋,袁隆平院士公開表示不能因為一個事件而否定整個超級稻計劃,農業部也表態稱減産事件不會影響後續對超級稻的研究。

  今年9月2日,農業部發佈公告,要求包括“兩優0293”在內的41個農作物品種即日停産,並在一年後停止推廣。也許是為了對衝這一消息,隆平高科公告稱,其兩個雜交水稻新品種于同一天通過國家審定。

  然而,對超級稻的質疑並未停止,包括超級稻高産低質、高肥高水不綠色等問題。可究竟什麼是“超級稻”,不管是行業專家還是普通民眾,都不是太能説清楚。

  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在該計劃中,超級稻是雜交稻的“專利”。農業部2008年頒布實施的《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並未限定其品種是否為雜交,亦未明確標示畝産超過多少公斤即為超級稻品種。

  截至2015年4月,全國累計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共118個品種,其中既有“武運粳27號”這樣的常規稻品種,也包括“Y兩優2號”為代表的秈型兩係雜交稻品種,而並非不少公開資料所稱的超級稻均為雜交稻。“相對産量高就可能被評為超級稻,與品種沒有關係,這個應該以農業部的説法為準。”張玉燭認為。

  在安徽萬畝減産絕收事件發生後,農業部明確指出,始終以超級稻名義銷售的“兩優0293”並非超級稻品種。在種子市場,如“兩優0293”魚目混珠者並不少見。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佟屏亞研究員提出,應禁止“超級稻”的説法,廢止超級稻審定制度。

  試驗産量與平均産量為何差距懸殊

  1996年,農業部實施“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第一目標即增産。2000年,“兩優培九”品種實現超級稻畝産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此後連破畝産800公斤、900公斤大關;2014年,超級稻新組合“Y兩優900”平均畝産達1026.7公斤,再創世界紀錄。

  屢破紀錄之時,外界則指出試驗産量與平均産量差距懸殊。如曾于2012年實現試驗産量平均畝産963.65公斤的超級稻品種“甬優12”,江蘇省兩年平均畝産為565.4公斤。

  對此,張玉燭坦言,超級稻平均産量近年來並未超過600公斤/畝,但比之前的産量有大幅提高。據農業部公佈的數字,2013年,101個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平均畝産達578.9公斤,畝增産63.1公斤。

  鄧啟雲解釋,“科研産量是為了探索品種的潛力、實現突破,但不能誇大化解讀科研數據” 。

  張玉燭指出,在一般生態條件下,從第一期超級稻代表組合“兩優培九”到第四期超級稻代表組合“Y兩優900 ”,相對於各自高産攻關的産量潛力其折扣率雖然不斷減少,但説明超級稻組合有更大的增産潛力,還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推廣其豐産高效生産技術。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歷經16年,中央財政投入超級稻研究與推廣經費已達3.4億元。從2010年至2014年,我國超級稻種植面積從1.01億畝增加至1.36億畝,擴大3500萬畝,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左右。

  儘管如此,鄧啟雲仍強調,在科研産量突破畝産1000公斤後,更重要的是做好超級稻的推廣,進一步提高全國水稻産量,“政府在超級稻推廣上的支援力度還要加大。”

  張玉燭認為,超級稻增産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於改變栽培方式,推廣適合超級稻的新技術。“我國大部分農民的栽培水準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其實,只要採取更好的栽培技術,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要做到畝産700公斤以上也很容易。”張玉燭舉例説,比如追加穗肥,就能大幅增産,而傳統方式很少施加穗肥。

  超級稻面積擴大對全國水稻産量增長的作用有多大?“十一五”期間全國超級稻累計推廣面積64384萬畝,佔同期水稻種植面積的21%,累計增産稻穀415億公斤。自2010年開始,農業部連續5年實施《全國超級稻“雙增一百”工作方案》,要求推廣超級稻1億畝以上,努力實現每畝增産100斤、節本增效100元的目標。2014年10月,農業部稱,“雙增一百”實現目標。

  一季稻擴張雙季稻減少,實際總産量會下降

  然而“雙增一百”背後,似乎還有另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超級稻的擴張意味著雙季稻面積的減少。“超級稻都是一季稻。”鄧啟雲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2012年,一季稻産量佔全國稻穀産量的65.4%。

  國家統計局2012年數據,全國早晚稻合計平均産量為777公斤/畝,一季稻平均産量為494公斤/畝,僅為雙季稻合計産量的63.58%。若全國8700萬畝雙季稻種植區全改成一季稻且採用超級稻品種,以2012年兩者平均産量(超級稻當年畝産578.9公斤)計算,産量約減少1700萬噸。

  然而,雙季稻面積仍處於持續下降中。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14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5795千公頃,比2013年減少9.4千公頃,下降0.2%。

  耕地面積難以大幅增加,為保證糧食産量,作為全國糧食主産區之一,湖南已連續10多年推進“壓單擴雙”政策,即壓縮一季稻面積,擴大雙季稻種植。據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湖南早稻産量增加,總産量為171.8億斤,比上年增加0.8億斤,增長0.5%;平均單産396.3公斤/畝。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曾評價,近幾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一直穩定在5800千公頃(8700萬畝)左右,湖北、湖南兩省通過政策推動,“壓單擴雙”使早稻播種面積增加較多,基本抵消了其他早稻産區播種面積下降的影響,使全國早稻面積保持基本穩定。

  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張玉燭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稱,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壓單擴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政策,但是,從農民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一季稻更符合農民的需求。據其研究,從1998年至2013年,雙季稻的經濟産量(指最佳投入産出比的産量)只提升了5%,一季稻卻提升了20%,“這也就是農民不願意種雙季稻的根本原因。”

  綠色超級稻發起“挑戰”

  儘管常規稻品種同樣不斷實現産量上的突破,也被農業部納入超級稻序列,爭議的焦點卻在超級雜交水稻,其原因或在於市場的力量。

  因常規稻可以農民自行留種,而雜交稻必須年年換種,各大企業銷售力推的超級稻品種幾乎全是雜交稻品種,常規稻種子難以盈利是行業共識。

  被稱為“江蘇袁隆平”的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鈕中一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因其研發的“武”字頭水稻品種農民可以自己留種,研究所不賣種子賺不了錢,他本人年收入僅七八萬元。

  中國種業50強企業之一的湖南奧普隆種業董事長張振華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種子企業絕大多數是銷售雜交水稻種子為主,常規稻種子的銷售比例很小。與此同時,張振華也指出,“常規稻種子一般兩三年也需要提純,否則性狀也會下降。”

  連年高企的雜交水稻種子庫存也讓企業無意推廣常規稻。據統計,2014年雜交水稻種子庫存依然達到1.25億公斤,超過總需求量的50%。儘管如此,相較于超級雜交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常規稻的優勢是不需要制種,品質更好,本身産量也高。另外,雜交稻的種子太貴。”

  力量對比在悄然改變。如,常規晚秈稻“黃華佔”在2009年浙江省生産試驗平均畝産535.3公斤,與對照的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平産,且米質達到國家一等優質米標準,2013年推廣面積達1337.76萬畝。

  鄧啟雲坦言,常規稻在選育高檔優質品種上有優勢,但也強調:“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級稻的口感確實糙,第四期超級稻的口感已經很好了,優質和高産並不衝突。”

  張玉燭指出,常規稻與雜交稻是螺旋式上升,“常規稻促進雜交稻的發展,常規稻每次進步,隨後都能通過雜交獲得更大的優勢。”張振華亦認為,總體而言,雜交稻的抗性、産量等水準還是要高於常規稻。

  在這場雜交稻與常規稻的競賽中,中國水稻的産量與品質均在提升。“我國的育種水準領先全世界。”黎志康説。

  9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三家企業在長沙啟動“雲之稻”項目平臺,逐步建立最全面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和育種資訊數據庫”,無償向全球共用數據。黎志康介紹,基因數據庫項目是張啟雲、謝華安等院士牽頭的綠色超級稻計劃的一個部分。“在保證高産的同時,少水、少肥、少農藥、低投入,這是今後水稻育種的新方向,也是綠色超級稻努力的目標。”

  綠色超級稻正向超級稻發起新的挑戰。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