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
中新網10月20日電 開國上將呂正操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日上午9時30分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委員呂正操,于2009年10月13日14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106歲的年齡為家人表述的年齡,為尊重家屬意願,年齡選用106歲)。呂正操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上午9時30分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呂正操生於1905年,遼寧海城人,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10月13日,隨著呂正操的逝世,“開國上將”將星全部隕落。
少年改名 立志抗日
呂正操上世紀初出生在遼寧省海城唐王山後村,“家裏窮得叮噹響”。由於痛恨日本侵略者,少年時代的呂正操將名字改成了“呂正操”,意思是等操練好了本領就去打日本侵略者。
曾追隨張學良 友情逾半世紀
17歲時,呂正操參加了東北軍,後來成為張學良的少校副官、秘書,兩人的友情持續了逾半個多世紀。
受中央委託,1991年5月,呂正操親赴美國,看望張學良。兩位半個多世紀沒有見面的老朋友四目相對,雙手緊握,暢敘舊情。 之後,張學良和呂正操詩作唱和,往來不斷。
張學良過世後,呂正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説:“他一生志在國家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他走了,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抗日名將:“呂司令”令日軍聞風喪膽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呂正操被中共中央北方局吸收為中共黨員。 “七?七事變”發生後,呂正操率部脫離國民黨軍隊,留下不少抗日傳奇。
冀中軍民創造性地發明瞭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方法,開展敵後抗日鬥爭。呂正操帶領軍民,依靠這些辦法與敵人鬥智鬥勇,最終使岡村寧次的“鐵壁合圍”破産。
冀中呂司令,成了威震敵膽的名字。這也成了呂正操一生中最為驕傲的一筆:“最得意的是打日本,説日本那麼厲害,我打上也不那麼厲害,我最得意的還是打日本。”
主管鐵道部 開修青藏線
新中國成立後,呂正操就任鐵道部副部長,後歷任部長、鐵道兵政委等職,為中國鐵路交通事業嘔心瀝血。
呂正操當時特別感興趣的是青藏鐵路。1958年9月,青藏鐵路第一階段開工,至1960年僅鋪通97公里。呂正操等鐵道部領導向毛澤東彙報:修進藏鐵路,最大的困難是科學解決凍土問題、建設人員高原缺氧問題和經濟能力問題。1961年,青藏鐵路大規模建設第一次下馬。
1977年12月,呂正操出任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鐵道兵黨委第一書記。青藏鐵路再度開工。1979年9月,青藏鐵路鋪軌至南山口。但由於資金不足,加上進藏一段的地址、氣候更為複雜,青藏鐵路二度下馬。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貫通,恰好印證了呂正操的預言。
養生有道:愛打網球、打橋牌
呂正操的最大愛好就是打網球,晚年還堅持每週打四五場網球,每場一兩個小時,運動量頗為驚人。網球運動使他身體健康,頭腦清晰。
百歲生日後,將軍仍擔任中國網球協會主席。“在東北軍跟著張學良先生時,我就打網球了,一直打到90歲。後來,實在打不動了,就去發獎。”將軍生前曾這樣説。
他還喜歡打橋牌,曾和許多橋牌高手較量過。據內行講,他的橋牌技藝相當有水準。他的夫人劉沙曾對記者説:“讀書、打橋牌、打網球,是他晚年保持體力、腦力的三個招數。”
呂正操語錄
“在我的少年時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家鄉人民的壓榨與殺害,痛恨日本兵。入學時,老師給我起了個學名‘正言’,我自己改為‘正操’,意思就是操練好了打日本侵略軍。”
“常常想起那些為了保護我們而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鄉親們,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們。人,不在於活多久,而在於多做事。”
“我一輩子,就是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三件事。”
開國上將呂正操大事年表
呂正操(1905-2009),遼寧省海城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呂正超,字必之。
1905年1月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海城縣唐王山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8歲時在本村小學讀書。1918年到繅絲廠當學徒。
1922年參加東北軍,次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瀋陽同澤俱樂部主任,第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參謀處長,六四七團、六九一團團長。
1924年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任排長、代理連長。
1925年10月從講武堂畢業後,任張學良的少校副官、秘書。
1929年春任東北軍第16旅參謀處處長。
1933年隨部到熱河地區參加抗擊日軍的作戰。後任東北軍第53軍116師647團團長,結識共産黨人劉瀾波、孫志遠等,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張。
1934年春率部擔負北平(今北京)城防任務,在本團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有“紅色團”、“摩登團”之稱。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支援學生的愛國行動,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遊行的學生。
1936年任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總隊長。不久被調至西安,加入東北革命軍人同志會和反帝大同盟。12月參加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趕回徐水,在647團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五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
1937年10月14日在晉縣小樵鎮召開官兵代表會,毅然宣佈脫離國民黨軍,將所部改稱人民自衛軍,被推舉為司令員。隨後率部北上,與中共冀中地方組織和抗日武裝會合後,攻佔高陽縣城,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抗日救國群眾團體,並積極發展抗日武裝,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
1938年5月人民自衛軍與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任司令員和冀中行政公署主任,領導軍民開展平原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多次“圍攻”和“掃蕩”。
1940年率警備旅參加晉察冀軍區南下支隊,挺進晉東南,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朱懷冰、龐炳勳部進行反擊。同年在百團大戰中,指揮部隊參加正太路破擊戰後,發起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
1943年秋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了晉綏軍區1944年秋季攻勢作戰和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奉命率1個團到東北瀋陽,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副司令員、東北軍政學校政治委員。
1946年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參與領導開闢西滿根據地,組織軍民清匪除霸,建立人民政權,擴大人民武裝。7月任東北鐵路總局(後改為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局長兼政治委員。
1949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國家鐵道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參與組織領導抗美援朝的軍事運輸和國家的鐵路建設。
1955年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著有《論平原遊擊戰爭》、《呂正操回憶錄》等。
1962年任鐵道部代理部長。
1964年任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工地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1965年1月任國家鐵道部部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75年至1983年復任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
197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09年10月13日14時45呂正操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
説明:“呂正操將軍于2009年10月13日14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106歲的年齡為家人表述的年齡,為尊重家屬意願,年齡選用106歲。 (資料來源:新華網)
資料:57位開國上將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度。其中將軍軍銜參照蘇聯軍隊的軍銜等級,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4級。
9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佈命令,授予10人大將軍銜,授予55人上將軍銜,授予175人中將軍銜,授予801人少將軍銜。
上將以姓氏筆劃為序,55人分別為王平、王震、王宏坤、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甘泗淇、葉飛、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楊勇、楊成武、楊至成、楊得志、蘇振華、李達、李濤、李天佑、李克農、李志民、宋任窮、宋時輪、張宗遜、張愛萍、陳士渠、陳再道、陳伯鈞、陳奇涵 陳明仁、陳錫聯、周桓、周士第、周純全、趙爾陸、洪學智、鐘期光、賀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肖華、蕭克、黃永勝、閻紅彥、韓先楚、彭紹輝、董其武、傅鐘、傅秋濤、謝富治、賴傳珠。他們于1955年9月27日授銜。
此後,王建安、李聚奎又分別於1956年1月25日和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57名開國上將中,授銜時年齡最小的是39歲的“紅小鬼”肖華,他于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軍銜制,授予洪學智等17人上將軍銜。洪學智是惟一被2次授予上將軍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
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上將。(資料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