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組數據見證新中國6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組圖)

時間:2009-09-08 08:33   來源:新華網

光輝的歷程 宏偉的篇章
— —10組數據見證新中國6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2006年5月,三峽大壩全線建成,這是三峽大壩全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錚)經濟總量實際增加77倍,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翻番,貧困發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

  國家統計局7日發佈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首篇。一連串的數據見證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舊中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GDP年均增長8.1% 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圖表:2008年我國民族地區GDP總量突破3萬億元。新華社發

  國內生産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國2008年GDP為3.86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7.2%、日本的78.6%。當年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已達2770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經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 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惠及人民群眾。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掙紮在貧困線上,到1978年仍處在溫飽不足狀態,2000年總體上實現了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 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財政收入是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控的重要基礎。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臺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國家財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調控能力日益增強,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糧食産量增長3.7倍 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7年10月16日,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新水橋村村民劉紅艷正在自家院子裏掰玉米粒(資料照片)。經過60年的努力,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2008年中國糧食産量達到5.29億噸,糧食自給率高達95%。新華社發

  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糧食問題、農業生産始終是頭等大事。2008年我國糧食産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産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我國農業生産條件不斷改善。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1996萬公頃擴大到2008年的58472萬公頃,農機總動力由18萬千瓦增加到82190萬千瓦。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我國農産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還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援。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