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工信部長李毅中:“一以貫之”改造五大“短板”

時間:2009-08-29 09:42   來源:新華網

  這是2009年3月10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李毅中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答記者問。

  回首過去,李毅中在工業建設第一線,親身經歷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製造大國的全過程。現在,面對國際經濟危機的挑戰和中國工業發展的千頭萬緒,李毅中夙興夜寐,爭分奪秒。展望未來,李毅中説:“我希望這輪金融危機過去後,中國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趕上世界先進水準。” 新華社記者 陳樹根 攝

“推動中國工業由大變強”

——李毅中講述中國工業化資訊化發展之路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記者劉菊花)這是個星期一的清晨,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李毅中走出工信部辦公大樓,步速極快,但面露倦容。前一天他批了9個文件夾,只睡了6個小時。“我沒有週末,星期六不一定休息,星期天一定不休息,辦不完的事。”

  出生於1945年3月的李毅中,1966年7月從北京石油學院煉油工程專業畢業後,做過工人、技術員、車間主任、廠長……2003年他從中國石化董事長的位置調到國務院國資委任黨委書記、副主任,2005年2月任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2008年3月任新組建的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

  回首過去,李毅中在工業建設第一線,親身經歷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製造大國的全過程。現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和中國工業發展的千頭萬緒,李毅中夙興夜寐,爭分奪秒。展望未來,李毅中説:“我希望這輪金融危機過去後,中國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趕上世界先進水準。”

  一個經驗:“技術改造是我國工業發展非常寶貴的推動力”

  李毅中在中學時就聽説國家石油極度短缺。雖然《天工開物》中就有關於石油開採的記載,但1949年我國原油産量只有l2萬噸,僅能生産l2種油品,而且主要是粗油礦,品質不好,當時主要靠進口洋油滿足國內需求。1959年,我國發現大慶油田。

  1961年李毅中考大學時,適逢新中國空前困難時期。“作為一個年輕人,熱血沸騰,立志報國,要在最困難的時候選擇最急需的專業。”

  “我的工作經歷使我深信要走內涵為主的發展道路,技術改造是我國工業發展非常寶貴的推動力。”李毅中記得,上世紀50年代,各地工廠就普遍鼓勵、獎勵“小改小造”“合理化建議”,“現在看都沒有錯,那些都是中國工業創新的萌芽。”

  以前在李毅中的印象中,美國的煉油廠應該都是高起點、現代化的大煉油廠。但改革開放後到美國一看,年頭很老的舊煉油廠比比皆是,甚至有二戰時期修建的。雖然新建廠起點很高,但舊廠也並不輕言廢棄,經過一輪輪技術改造和更新,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

  1976年北京燕山石化引進30萬噸乙烯裝備。“30萬噸級在初建時算先進水準,當百萬噸級開始在國外遍地開花時,中國30萬噸級怎麼升級?或者新建,或者技術改造。”

  1995年,燕山石化計劃向45萬噸升級,李毅中時任中國石化常務副總經理。如果完全新建的話,這個工程預計從開始動工要建成投産,需要三年時間,花費70多億元。為此他組團到西歐、美國去考察,發現先進國家都是通過工藝創新、原料優質化、裝備和設備改造等提升生産線的。“顯然,通過改造和創新提升生産能力,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

  最後整個工程用了28個月,花了28億元,而且是邊生産邊出效益邊改造,還同時完成了安全生産改造。

  “成效太顯著了,這不僅是中國石化工業的成就,也是全國工業技術改造的典範。”李毅中説,“以後中國乙烯工業升級都採取技術改造的方式,這最符合科學發展觀,也是世界工業走過的成功道路。”

  2008年,我國原油産量達到18972.8萬噸,是1949年的1581倍。2007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煉油大國。到2008年底,全國原油加工量為34206.6萬噸,生産乙烯1025.6萬噸,並形成了3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産基地。

  “中國不能不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我們自己不搞煉油、石油、鋼鐵是不行的。國外能賣給我們的都是二流技術,如果在國防、核心技術上沒有發言權,國家的長治久安就難以保障。自主創新絕不是排外,而是要參與世界經濟分工。”李毅中説。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