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調整引資政策 外資“超國民待遇”時代謝幕

時間:2010-04-25 08:52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同一起跑線”是市場完善需要

  9號文的另一著力點是創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而享受慣了超國民待遇的部分外資企業當然會一時不適應。黃衛平曾就此回應歐洲和美國駐京商會人士,“這不是要限制誰,而是把平臺搭得更大一點,取消超國民待遇也是希望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這是中國完善市場經濟的舉措。”在其看來,“對於規範的跨國企業來説,其自身也明白,長期實行雙重標準是不可能的。”

  張燕生進一步指出,過去我國對國企的稅收平均是30%左右,民企是20%左右,而外企平均下來是12%左右,如果在同一個行業經營的話,對於國企和民企來説是不公平的。從市場競爭原則來看,要市場化就需要進行調整。一些政策調整實際上是中國市場化的結果。

  “現在有些企業會認為,你過去對我這麼好,現在怎麼不好了?難道為市場競爭創造公平條件不應該嗎?為什麼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如此成熟的條件下,不能跟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公平競爭呢?”張燕生強調,看待政策不能有偏頗。

  例如,針對外界對政府採購的質疑,黃衛平指出,“美國的救市提出要買美國貨,英國的救市提出雇英國人,這些都和政府採購沒有什麼兩樣。在此方面,外界對中國的看法存在著雙重標準。部分國家甚至到現在為止還不承認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

  “兩稅合一等政策進一步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這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趙晉平也表示,時至今日,中國經濟基本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主體也發生了變化,包括一些國有企業也通過改制、上市等方式實現重組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已經形成多元化的企業結構,公平競爭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漲,“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繼續優化對外開放國策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吸收外資仍保持在900億美元的高位,僅下降2.6%,居全球第二。

  在中國30多年的發展中,外資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技術以及管理技巧和觀念的衝擊,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其功績不能抹殺。張燕生表示,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鼓勵和歡迎外商來華投資的社會環境沒有變,也不會變,“30年來,外資在中國的獲利情況也沒有出現大的變化,而且向好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

  現在,我國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需要花錢”和“有錢可花”的地方並不匹配,中西部地區經濟建設仍舊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外資企業的落戶,在創造稅收和就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張燕生認為,招商引資對於中國來説,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非常重要。

  這個背景下,對於外資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抱怨,尤其是那些針對我國市場制度不完善的意見,也要高度重視。比如,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政策和行為不穩定導致市場環境不可預期。坦率地説,這個問題也並非只有外企才感受到,內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更感受深刻,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市場化的重要障礙。對此,黃衛平認為,政策主管者應該接受這種“抱怨”,傾力消除這種“抱怨”。

  更具體的案例還包括針對汽車領域對外資並購的限制,不準外企直接在中國設廠造車。中央黨校學者鄧聿文指出這沒有必要,“政府這樣做原本是為了保護弱小的汽車工業在開放後免受衝擊,但十幾年下來汽車合資的結果表明這種限制並未起到應有的效果。外企在和國內車企的合資中,照樣大賺利潤,而國內車企所希望的核心技術並未得到,自主研發水準不高,競爭力不強。”

  為此,他提出了一個觀點,任何時候中國都需要外資,“但需要外資的理由,不是其技術、管理經驗和治理機制比國內的企業先進,這方面的差距隨著中資企業的發展,終究會縮小和趕上的。很簡單,需要外資來‘攪局’,即需要外企來促進和激活國內的市場競爭。”

  就當前而言,在國有企業壟斷市場,民營企業力量還比較弱小的情況下,鄧聿文認為外企作為管理相對規範,技術相對成熟的企業,比民企更有實力去撼動乃至打破國企的壟斷地位,“即使將來民企主導中國的市場,也需要一個外在的力量去和民企競爭以保持市場的活力。”

  “所有這些,需要有雄心、有遠見的外資和中國政府一起共同推動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深化開放政策,營造更加穩定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黃衛平最後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