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每個人都不斷水──來自貴州旱區的報告

時間:2010-04-01 16:4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4月1日電(記者 周曉農)今天的貴州人,沒有一個人見過這樣的大旱,這是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突破歷史極值的大旱。

  今天的貴州人,沒有一個人見過這樣的抗旱大戰,生命之水就這樣在大戰中流進了千家萬戶。

  貴州的山山嶺嶺中,在地方黨委政府有力組織下的一幕幕送水圖、找水圖,那些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情景,以及群眾中相互幫助的故事,都匯成了一句話:為了不讓一個人斷水。

  急!急!急!盤旋的山道上,成千上萬輛車,為山區緊急送水

  從去年7月以來,貴州發生極其罕見的夏秋冬連旱。到今年3月下旬,貴州88個縣(市、區)中,累計出現重旱以上的縣達83個。本該是嫩綠初吐的田地、山崗,灰茫茫連綿起伏,望不到邊。

  在不少極度缺水的村寨,山泉、水窖、山塘、甚至水庫都乾涸了。村民找水的路越來越遠,2公里、4公里、6公里……再也找不到水了。

  貴州省各級黨政領導,紛紛走向了抗旱救災第一線。3月17日,在旱災最嚴重的黔西南州,到此考察旱情的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再次向全省發出抗旱動員令,動員一切力量給旱區特別是山區群眾送水。

  災情牽動人心,災情凝聚人心。一戶村民、一個村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全社會的力量都動員起來,力量是巨大的。

  西部大開發中,山區新建的條條高速路,通鄉油路,通村路甚至通組的路,在這次送水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公路上,草綠色的軍車送水車、紅色的消防車、環衛部門的灑水車、各種滿載著桶裝水的貨車、農用車、挂著水桶的摩托車,一輛又一輛,成千上萬輛,向著災區,向著極度缺水的深部山區,飛奔而去。

  “隔山喊得就應,走攏要一天”。貴州山高谷深,在仍不通路或路況很差的村組,要想把水送去,又談何容易!

  3月24日,在六盤水市的盤縣,由板橋鎮前往李家灣村,山高路陡彎急,車子走了一半,就再也不能走了,記者只好下車步行,一個多小時後才進村。村裏的兩口山塘塘底早已開裂,小水溝也早已沒有了水。鎮黨委書記章先兆説,上星期給村裏送水,路險差點翻了車,23日送水,車胎爆了,是村民把車推進村的。現在鎮里正在設法另辟一條路送水,再難,也不能讓村裏斷掉保命水啊。

  3月26日一大早,黔西南州消防支隊和興義供電局聯合的送水車隊,就開始向城區46公里外的巴布村繼續送水。但是,可載12噸水的大噸位消防車,卻進不了村。怎麼辦?有辦法!他們租用4輛皮卡車和兩輛小貨車,也拉上桶裝水,先把桶裝水拉進村,再把空桶拉回來,轉運消防車上的水,就這樣,一趟又一趟,為2000多村民送去了30噸水。

  水送到了,消防官兵們還不放心,直至把一桶又一桶的水,送進了那些缺乏勞力的老人家後才離去。這個州消防支隊一名河北籍士官張發的抗旱救災日記上,記錄著大量村民缺水和官兵送水的情況,其中寫道:堵拐村74歲的五保戶劉仁澤説,從懂事以來,就沒有見這麼幹過。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要上一線。送水回來的車上,很多戰士都睡著了,真的太累了。

  “解放軍送水來了,快到村頭接水。”在龍裏縣新安村,隨著村支書在村廣播室的吆喝聲,村民排起了接水長龍。而這樣的情景,已持續了一個多月。人民子弟兵聞風而動,3月初,接到貴州省委省政府緊急通知後的貴州省軍區,已成建制地出動官兵、民兵預備役20多萬人,通過送水和建水窖等措施,解決40多萬人的飲水問題。

  貴州武警部隊,出動官兵1.4萬人次,為7萬餘名群眾送去了生活用水。

  廣東、海南、江蘇、湖北、重慶等省市的黨委政府、企業、慈善組織,或送水或贈送水車,千里馳援貴州。

  緊急找水調水戰:乾涸的山中,引來了河水,冒出了清泉

  貴州岩溶地貌發育典型,地下水資源豐富。由於地勢陡峭,水資源分佈不均。大旱當前,地上沒有地下有,此處沒有別處有。一場規模空前的地下緊急找水地上調水戰,也在貴州的山山嶺嶺間打響。

  貴州584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通過送水、找水、調水,已有479萬人,佔臨時飲水困難82%以上的人口解除了困難,其中大部分是靠找水、調水來實現的。

  肩負水資源調度利用重任的貴州水利系統,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先後組織全省上萬名幹部職工奔赴一線,組織應急打井1341口,建設應急調水工程、“三小”工程、引水工程、調水工程及新辟應急水源1.1萬多處,鋪設輸水管線3600多公里,解決了300多萬人口的臨時飲水困難。

  3月26日9時52分,安龍縣坪寨村打一口深井,水柱噴涌而起。在場的116地質隊鑽井隊員和村民都歡呼起來。面臨大旱,貴州地礦部門主動向省裏請纓,發揮地質方面的技術優勢,緊急佈置地下水鑽孔161個。以為山區人民解急難的精神,風餐露宿,日夜奮戰,創造了平均不到一天打一口井,成井率80%以上在岩溶山區地下水勘探和成井率的新歷史,目前已有23個鑽孔出水,日出水量上萬噸,解決了10多萬群眾的飲水困難和農田灌溉難題。

  不等不靠,鄉自為戰,村自為戰,發生在缺水鄉間的找水、調水故事,更為艱苦卓絕。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這是貴州不少有水又缺水地方的真實寫照。旱災逼出了人們改變這種狀況的精神。從上百米乃至幾百米的高差下,通過一級或多級提灌,攀懸岩、安設備、拉電線、架水管,硬是將河水提上了山。

  在缺水的村、村民組,凡能走動的村民,都加入了滿山遍野找水的行列。幾百米的岩洞,鑽過了,無數的岩縫也查看過了,有不少的村就這樣找到了寶貴的水。

  人們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了頑強找水,但會永遠記住累倒在抗旱第一線的鎮幹部成名堯、犧牲在找水中的村民申玉光等英雄,如今,他們已被追授“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開放中富裕起來的村民或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成為解決缺水難題的帶頭人。

  在平壩縣,人們傳誦著大關村支部書記邱繼民帶領村民為水而戰的故事。早在今年春節前,村裏就開始缺水了,邱繼民組織村民找到了兩個水源點。但是,到3月10日,村裏完全斷水了。村支書邱繼民又慷慨解囊,出錢出車到7公里外的一個鄉為村民拉水,每天給所屬的5個村民組各供應10噸水,而建水池、買管件,他一共拿出了近10萬元。記者3月28日到這個村採訪時得知,過不了幾天,這個村的村民就可以用上清潔的自來水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

  困難再大,也決不讓老弱病殘人員家中斷水

  大災就是對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的大考,能不能實實在在地察民情,解民憂,是一道嚴峻的考題。

  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紀委監察廳的一道道通知下去了。省委組織部的通知中指出:要把解決人民群眾飲水問題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活,要確保一戶不少、一戶不漏。

  在麻山深處的望謨縣,記者看到了一張圖,從取水點到最邊遠村的74個送水點,一個不拉全部歷歷在目。每個需要送水的村,每週送水幾次、送多少、解決多少人口,標得一清二楚。

  送水到村或組後,通常都是由村民自己到集中取水點取水。山區村民居住分散,一些村民行動不便,家中又缺勞力,到取水點取水負重也有困難。工作要細些再細些,這些人家就成了鄉村組織優先保證、送水進家的重點戶。

  在習水縣二里鄉,外出務工人員多,有近800名“空巢”老人,山上的水源枯了,不少老人無力到山下取水。鄉里組織鄉和7個村的近百名黨員幹部,分到人頭包乾,為老人們送水。78歲的村民周承斌家屋後的山泉,去年12月就斷流了,她帶著小孫女,每天到山下取水,一次只能提一小點,要往返多次。她説:“現在村幹部每天都要送兩大桶水來,完全夠用了。”

  不讓無力遠行取水的人家斷水,也成為社會志願者們的行動。在興仁縣,一支由250多名青年志願者組成的“摩托車抗旱應急義務送水隊”,自購塑膠水壺,義務送水,包攬了1800多名農村鰥寡孤殘等困難人員的送水任務。

  在貞豐縣長田鄉甘田村杉樹林組,有22名“空巢”老人無力遠行取水,鄉里決定出錢到有水源村拉水,將送水到家的任務交給了主動請纓的王景倫等三位青年村民。隔一兩天送一次。這一送就送了200來天。

  千方百計,不畏艱辛。在貴州山區崎嶇的山道上,在令人揪心的大旱中,地方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就這樣用行動實踐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志願者用行動傳播著民間的友愛。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