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鄉村直接交流新模式有利於凝聚雙方共識

時間:2009-07-23 08: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7月22日電(記者王建華 許曉青)首屆海峽兩岸鄉村座談活動發表“共同建議”後於22日在上海郊區朱家角鎮結束。兩岸分析人士説,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獲得了多項重大成果,將堅定雙方將這個全新的基層農民交流模式發展成為長期、穩定的溝通機制的決心,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動力和內容。

  兩岸近400名與會代表22日發表的這份“共同建議”,包括“構築兩岸基層鄉村定期對話交流的平臺”、“建立日常協調溝通的工作機構”、“切實維護兩岸農民的利益”、“加強兩岸農業傳統文化的交流”、“促進結對子鄉村建設的發展”五項內容。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海良説,“共同建議”的內容相當廣泛,而且非常務實,極具可操作性。可以説,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已從比較單一的技術交流、農産品貿易階段,進入了兩岸基層農業生産者直接交流與合作的新時期。

  王海良認為,根據“共同建議”的精神,大陸農民可以借助定期交流的機會,向臺灣農民學習農業技能,促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臺灣農民則可以借助與大陸農民的交流,深入了解大陸的真實情況,親身感受大陸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説,兩岸交流發展到基層農民直接溝通的層面,對兩岸雙方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共同建議”的一個核心精神是擴大兩岸鄉村人員的互訪往來並形成機制化、常態化、穩固化,這將促進雙方基層農民相互了解、拉近感情、增加認同,有助於凝聚意願和擴大共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

  “這也將為今後兩岸開展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基層交流提供有益參考。”王海良説。

  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認為,此前,兩岸基層農民間進行大規模的直接交流屬於空白。“共同建議”首次詳細規劃了今後一段時期兩岸在該領域加強交流的內容和方式。

  他説,通過此次座談活動可以觀察到,兩岸交流正在從以往宏觀層面的交流,向深入基層的全方位交流發展,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共同建議”提出,今後定期在兩岸輪流舉辦的兩岸鄉村座談要進一步反映兩岸基層農民的心聲,始終把維護和發展兩岸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願望和要求。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兼職教授劉富善博士説,共同努力改善兩岸鄉村的民生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優勢互補性,隨著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未來的合作將會更加頻繁和熱絡。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岸雙方有必要密切合作,為基層農民擴大生存空間,提升農業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使兩岸農民所受的自由化國際貿易衝擊降至最低。”他説。

  通過參加此次座談活動,高雄縣、雲林縣、臺南縣、屏東縣、嘉義縣、彰化縣、臺中縣、南投縣等臺灣中南部縣市鄉村的農民第一次實現了集中、大規模登陸參訪。“共同建議”特別提出,共同推動對同出一源的兩岸農耕文明和農本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臺灣逢甲大學教授楊明憲説,這更加表明,首屆兩岸鄉村座談及其“共同建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再局限于貿易、投資和技術層面的交流與合作,而是切入到文化交流與認同的深層次,這將給未來的兩岸基層農民持續擴大和深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越來越多的兩岸鄉村和基層農民緊密交流,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共同推動‘很多事情’。”楊明憲説。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