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兩岸交流合作向更深領域拓展

時間:2009-06-22 13:30   來源:福建日報

  今年“618”,舉辦的50多場活動中,涉臺活動就有18場之多。600多臺灣科技、教育、企業界及社會知名人士跨過海峽,前來參會。通過“618”平臺,兩岸交流合作正在向更廣更深領域拓展。

  兩岸服務業對接的一次新起步

  19日,林成功代表臺灣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高學瓏簽署了《規劃設計合作意向書》,雙方表達了強強聯合、形成戰略聯盟的意願。

  林成功説:“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去年12月公司登陸大陸設立西部辦,福州市規劃院是達成的第一個合作夥伴。公司將與之互補優勢,共建交流。”

  高學瓏表示,中興公司是臺灣三大規劃諮詢公司之一,享有較高國際聲譽,在軌道交通、公路、電力、環境工程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雙方的合作,不但可強項互補,更可以為福州規劃設計打開國際視野,對福州市的城建和開發有積極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閩臺交流與合作,大都集中在農業、製造業等方面,服務業的交流對接極少。這次中興公司和福州市規劃院雖然僅僅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卻是兩岸在服務業、諮詢業合作上的一次新起步。

  在今年“618”,這樣的對接活動接二連三。

  17日舉辦的海峽兩岸人力資源服務業項目成果展示推介與合作洽談活動,吸引了50家臺灣人力服務機構參與。臺灣國際企業培訓師協會理事長蔡坤燏説:“兩岸經貿往來多年,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到大陸發展,催生了一系列經營管理、生産生活方面的需求。此次我們與福州宇傑汽車駕駛培訓學校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幫助臺灣人在大陸考取駕駛執照。”

  在18日舉行的海峽兩岸物流業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隆德認為,兩岸業者應緊緊抓住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發展與臺灣製造業向大陸轉移的機遇,加快兩岸流通業互動、技術合作和港口聯動,開創兩岸物流大發展的新局面。

  兩岸就共同防治天災增進共識

  19日舉行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討會上,福建省氣象部門與臺灣氣象部門簽署了《海峽兩岸2009年氣象聯合觀測試驗協議》和《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技術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協議》,以共同提高災害天氣的預警能力。

  根據協議,自今年汛期起,在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海峽兩岸時,福建省氣象局將與臺灣業界以電話、網路實時互通實況監測資訊,並對下游天氣的影響提出會商意見。

  同時,福建省氣象局將派出科研人員到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作短期學習訪問,臺灣方面也將定期赴閩交流;與臺灣大學開展兩岸氣象聯合加密觀測,並利用獲得的探空加密等兩岸氣象觀測資料,聯合申報研究課題,共同提升兩岸暴雨、颱風等災害天氣的預報預警水準。

  此舉開創了全國三個“第一”,即第一個開展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預警資訊交換,第一個建立閩臺科技界學習互訪機制,第一個開展省級聯合氣象觀測,意味著兩岸將攜手構建海峽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提高海峽兩岸綜合防災減災水準。

  “兩岸自然災害防治納入‘618’,是劃時代的進展。”臺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表示,“通過兩岸自然災害防治的研究監測與交流合作,將有助於提高兩岸共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為兩岸的民生福祉作出貢獻。”

  省水利廳副廳長、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副總指揮張天明表示,借助“618”平臺,兩岸實現了自然災害防治的對接,有助推動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與合作的長效機制。更為重要的是,雙方增進了共識,對今後在雙方人員互訪、項目交流等方面有進一步的可能。

  兩岸科技與人才智力交流更加深化

  18日,在國(境)外專家成果展區簽約儀式上,臺灣科技大學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林其屏教授與福州冠翔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至輝簽下協議書,建設一條智慧娛樂及教育功能機器人生産線及相應輔助工程設施,年生産10000台至50000台智慧娛樂教育型機器人。

  林其屏是第一次來福建。他説:“去年被邀請參會後,就對‘618’很感興趣,今年來了覺得辦得好,是供需雙方對接的好平臺,利於科技成果轉化。”

  今年“618”,福建省人事廳舉辦的第七屆境外專家項目成果展,展出項目1500多個,其中臺灣專家項目成果有500多項,目前已有14項落地我省,總投資額近1.26億元。

  “第三屆海西科技論壇”在以往的基礎上向行業對接延伸,同時開展了“海峽兩岸中草藥對接洽談會”,臺灣工研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作為海西科技論壇的主辦單位,組織臺灣中草藥産業代表53人參加,“海峽兩岸中藥材(GAP)創業園”等19個項目實現成功對接。

  這些項目深化了閩臺科技和人才智力交流合作。這也是本屆“618”涉臺項目成果的一個特性。

  兩岸交流,海西搭橋。在當前兩岸關係發生積極變化的有利時機下,兩岸交流正向更廣更深的領域邁進。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