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紫禁城”寶島公演 喚起觀眾中華文化記憶

時間:2009-06-12 08: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6月10日晚上8時,臺北圓山飯店12樓大會廳。頭頂的金色盤龍,兩側的紅色大門、金色門釘,配合幽暗的舞臺燈光,臺北的觀眾一入場就宛若親臨其境。這裡,將要上演的是“流動的紫禁城”。

  “流動的紫禁城”第一次來臺公演,6月10日至12日一連3天。據主辦方之一的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劉小姐介紹,演出票熱銷,短短時間就售出九成多。

  坐下來,靜靜觀看。這是一部以表演和服飾美反映中國建築、歷史、文化的特別演出。畫外音悠揚清幽,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緩緩訴説,直到一座宏偉的宮殿定格在巨大的顯示屏上。宮殿就是紫禁城。

  故宮的建築特點是以中軸線為中心,各部分建築對稱分佈。故宮中軸線上的所有重要建築,幾乎都幻化成了模特服裝上的元素:午門大門上的闕亭、太和門殿頂的走獸、乾清宮立柱上的楹聯絕對、珍寶館中的琺瑯座鐘,還有禦花園裏的百年老樹……

  當顯示屏上出現乾清宮的時候,一隊身著紅色和金色為主色系的模特從幕後走向前臺。寬闊的衣袖展開,上半部分是巨型的盤金繡龍,下半部分是工整細緻的書法,模特緩慢轉身,臺下爆發熱烈掌聲。

  與記者一同觀看演出的陳俊吉先生立刻看出了門道,頗為激動地告訴記者:“這個創意一定是源於乾清宮內的屏風,你看,模特戴的耳環的形狀就是故宮內盛水的水缸呀,我去過好多次北京,也到故宮參觀過好多次。這樣的文化創意展現實在是太棒了!”

  陳先生是花蓮人,是中華藝術網的創辦人。他對中華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説:“紫禁城不僅是北京的城市地標,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縮影,更是兩岸中國人魂牽夢繞的記憶。‘流動的紫禁城’一定會在臺灣得到鮮花和掌聲,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必然會帶來深層次的自豪感。” 

  80分鐘的演出,完美落幕,“流動的紫禁城”的創作者、知名服裝設計師胡曉丹在掌聲中深深鞠躬。這樣的成功場面,胡曉丹和他的藝術團體已經經歷過很多很多次。胡曉丹創作的“流動的紫禁城”從1995年起應邀到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日本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場場都反響熱烈。但這一次,胡曉丹覺得有不同感受。

  演出結束,胡曉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國外演出的時候,經常有觀眾到後臺要解説詞,他們希望拿回去研究。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在視覺上覺得很震撼,但往往還是很難立刻理解哪怕是一個匾額所傳達出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臺灣,最大的不同是有強烈的共鳴感。畢竟兩岸同文同種,對同樣的文化很容易迸發出共鳴。”

  “我是第一次來臺灣,很期待可以到臺北故宮感受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印記。”胡曉丹最後説。(記者 李煒娜 文/圖)

編輯:羅煜明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