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直接“三通”後的兩岸關係發展

時間:2009-02-24 08: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專家

  張冠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劉國深: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教授

  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李松林: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隨著海峽兩岸實現海上、空中直航與通郵業務,“三通”大門終於開啟。30年辛苦一朝化繭成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直接“三通”的基本實現,給兩岸經濟、社會乃至政治互動帶來哪些變化和深遠影響?日前在全國臺灣研究會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專家的發言有諸多觀點呈現。

  兩岸“通”則變。經濟有時就是最大的政治,利益相通下的經濟關係和與之相連的經濟合作機制,在“三通”後如何變化和邁進?

  王建民:對兩岸經濟資源來説,直接“三通”使生産、經濟要素在兩岸之間更加便捷、高效地流動,實現有效的合理配置,將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與好處。因此,“三通”的重要意義還在於,長久蘊藏的兩岸經濟合作潛力與能量逐步得到釋放,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新契機,在不久的將來,很有可能形成全新的兩岸産業分工與合作格局,同時也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或制度化安排掃除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基本條件。

  張冠華:“三通”將使兩岸經濟關係産生結構性變革。首先,兩岸經貿步入正常、全方位的交流時期,將改變過去扭曲的兩岸資源配置;其次,有助於兩岸應對金融危機,逐步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過去的分工方式發生變化,大陸成為重要的消費市場;第三,兩岸服務業的合作將帶來新的增長點;第四,構建兩岸特色經濟合作機制,提上了日程。另外,應該注意的是,“三通”後,由於兩岸經濟資源重新配置,會帶來不同群體利益的再分配,對因此産生的部分弱勢産業或群體造成的影響應予以關注,其權益保護問題,在兩岸經濟關係的制度化安排下也應體現。

  “三通”實現了兩岸對接,在維護與增進兩岸福祉和利益的同時,社會層面的交流,以及兩岸民眾情感相通方面,能否進入一個新境界?

  劉國深:兩岸生活共同體有望形成,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員往來加速,兩岸民眾在就業、求學、婚姻、消費、居住及娛樂等生活需求的累積,會形成巨大的民間社會力量,同時這種需求也漸消兩岸既有政治文化差異,不斷趨同。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目前大陸已成臺灣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和投資市場,“大三通”有助強化兩岸利益聯結,逐步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最後,隨著“大三通”實現,兩岸人民互相學習和了解對方生活規範,有利於互信累積,同時,臺灣民眾對大陸了解越來越真實客觀,有利於遏制“臺獨”勢力。

  王建民:的確,直接“三通”的實現,有助於兩岸社會交往的擴大與社會融合現象的出現。例如兩岸“一日生活圈”逐步形成,有利於相互理解和信任,促進兩岸的社會融合。

  兩岸關係撥雲見日,“三通”推進了經濟互動,對海峽兩岸的政治互動有什麼助推作用?

  李松林:第一,“三通”實現過程中,海協會和海基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商談的深入,特別是未來的政治談判上,兩會功能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第二,“三通”後經濟交流平臺的長期確立,將會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的政治談判起到推動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重申“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臺灣當局也利用多種場合重申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意願,因此未來是充滿光明前景的。第三,將對兩岸和平發展機制具體問題的研討帶來正面效應,對兩岸政治互信問題、兩岸定位等問題的探討,人們有了更多的期待。 (馬雨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