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東:觀大型電視歷史文獻片《海峽春潮》有感

時間:2009-01-20 19:29   來源:華夏經緯網
  正當社會各界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之際,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聯合監製、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和九洲文化傳播中心聯合攝製的大型電視歷史文獻片——《海峽春潮》適時播出了。該片利用了大量十分珍貴的歷史鏡頭和文獻資料,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自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30年來,臺海局勢的風雲變幻、黨的對臺方針政策的發展脈絡以及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歷程。在海峽兩岸30年的風雨坎坷中,筆者既是涉臺問題的研究者,同時也是許多歷史場景的親歷者和見證人,觀看此片,心潮難平,感觸良多!

  一、“文獻片”形象、準確地銓釋了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

  “文獻片”《海峽春潮》謀篇合理、重點突出,站在歷史的高度,提綱挈領地對30年來我黨的對臺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回顧和科學的概括總結。

  “文獻片”共分上、下兩篇。每篇播出時間約35分鐘,共約70分鐘。“上篇”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起,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開前止;“下篇”則從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選舉産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起,到2008年12月31日胡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止。在這70分鐘的有限時間裏,該片把時間跨度長達30年、歷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如何駕馭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高瞻遠矚,抓往歷史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謀求國家統一和民族富強,殫思極慮,率領黨和全國人民奮鬥不息,奪取對臺工作一個又一個勝利的艱苦歷程,清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該片重點擷取了30年來對黨的對臺方針政策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發表的重要文告和領導人談話的珍貴歷史鏡頭和同期聲錄音,中間穿插有黨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著名專家學者對涉臺曆史事件和重要文獻的解讀以及重要的統計數字,簡明扼要地回顧總結了黨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臺方針、政策措施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産生的重大影響。       

  可以説,該“文獻片”充分利用了聲、光、音、像的綜合立體效果,直觀、形象、準確地銓釋了胡總書記“講話”中對30年來黨的對臺工作所作出的科學總結。

  二、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創立者

  該片“上篇”的前半部分,著重記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以鄧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如何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同志關於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其中最重要的歷史畫面有: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場景、葉劍英主持人大常委會討論《告臺灣同胞書》的鏡頭、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套紅髮表《告臺灣同胞書》的畫面、同日“中美建交”,中國駐美使館升國旗儀式的畫面、徐向前宣佈停止“炮擊金門”、鄧小平在全國政協座談會上講話的資料片、同年1月30日鄧小平訪美的畫面、同年12月會見日本首相太平正芳發表重要談話的畫面、1981年9月30日“葉九條”發表的歷史鏡頭、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客人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構想的畫面、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蔣經國的文獻資料、同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一國兩制”入憲的場景、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進一步闡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鄧六條”)的畫面……。這些珍貴的歷史鏡頭,深刻地銓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對臺方針出臺的歷史背景及其形成過程。畫面中出現的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成員,都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為黨為人民為國家民族孜孜以求、鞠躬盡瘁的精神風範,卻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與此同時,“文獻片”還採用多組極具典型的歷史鏡頭,例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海內外媒體對兩岸關係解凍的有關報道、中英、中萄關於港、澳協議簽訂及回歸的歷史畫面、臺灣“老兵返鄉運動” 的鏡頭和採訪“返鄉定居臺灣老兵”的感人畫面、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等被迫宣佈開放臺灣民眾“返鄉探親”的文獻資料、首批返鄉臺胞與家人團聚的動人情景,以及兩岸貿易、學術、文化、科技、體育等各領域交流日益活絡的畫面和統計數字……,生動形象、令人信服地記錄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出臺後,對打破兩岸關係堅冰、緩和臺海局勢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所産生的巨大影響。

  和海峽兩岸許許多多骨肉分離的家庭一樣,我家既是兩岸長期隔絕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改革開放後我黨推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政策的受益者。由於某種原因,我從1歲多尚在襁褓之中就和母親離散,其後數十年間母親和我三個胞弟在臺灣,而我和父親卻在大陸。多少個中秋月圓時,我仰望明月思母親!曾記得1985年第一次去廈門,我獨自佇立在鼓浪嶼海灘,隔海向東遙望,唯見海天茫茫,不禁潸然淚下……。改革開放了!臺灣當局被迫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了!1987年夏,已經43歲的我帶著妻兒終於和母親以及從未謀面的弟弟相見。然而,遺憾的是父親未能等到這一天,已于前一年辭世與母親天人永隔了!當“文獻片”記敘返鄉臺胞與家人團聚的情景時,筆者真是感同身受,不禁為之動容。

  或許正因為與臺灣有不解之緣,筆者註定會走進臺灣研究的學術領域。回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雖已逐步開放,但還只是“單向”交流,臺灣當局只許臺灣學者來大陸而不準大陸學者去臺灣。即便如此,相較以往兩岸隔絕學術界互不往來的情形已經是好太多了!堅冰一經打破,閘門一旦打開,便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阻擋。20多年來,筆者出席過數百場有兩岸學者參加的大大小小的研討會、座談會,僅赴臺進行學術交流就有10次之多,結交了許多臺灣朋友,獲益匪淺,由筆者創建的臺灣研究機構,也從研究室--研究所--研究院,不斷發展壯大。可以説,筆者是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擴展的見證人。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路線以及“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的貫徹與實施。

  三、江澤民--“豐富和發展了對臺方針政策”

  該片“上篇”的後半部分,則著重記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中後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國際格局的劇烈變化,以及臺灣島內蔣經國去世後,其繼任者李登輝逐步背離國民黨當局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圖謀分裂祖國,縱容“臺獨”,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複雜局勢,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江八點”在內的一系列對臺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對臺方針政策,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高舉“反獨促統”大旗,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這部分最重要的歷史畫面有: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産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舉行中外記者會的電視資料、臺北“立法院”內打架場面、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對臺工作會議和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場面等、1992年10月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上作報告同期聲畫面、1991年12月大陸“海協會”以及臺灣“海基會”成立的電視資料、1992年11月兩岸兩會談判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及1993年4月27日新加坡“汪辜會談”的影像資料、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即“江八點”)的畫面、臺盟、臺聯及各地召開反“臺獨”座談會畫面、1995年6月8日李登輝訪美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鼓吹分裂的畫面、人民日報發表“四評李登輝”以及大陸舉行軍事演習的畫面、1997年10月江澤民訪美和次年6月克林頓訪華的資料片、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作報告呼籲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畫面、1998年10月辜振甫參訪大陸的電視資料、1999年7月李登輝發表“兩國論”的畫面、2000年3月陳水扁勝選的畫面、大陸及海外華人華僑、美國紛紛表態反對“臺獨”的畫面……。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把人們重新帶回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兩岸關係詭譎多變、臺海上空亂雲飛渡、極其複雜劇烈的統獨鬥爭情境之中,可謂撼人心魄!促人沉思!

  期間,筆者以民進黨為研究重點,深入島內與各界人士進行廣泛交流,感受臺灣的社會脈動,發表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論文和調研報告,探討“臺獨”和民進黨的相關問題,為反獨促統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上述不少重要歷史事件,筆者都是親歷者,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如今有幸觀看該“文獻片”,百感交集,倍感親切。

  四、胡錦濤--“賦予對臺方針政策新的內涵”

  “文獻片”的“下篇”,前半部分著重回顧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面對陳水扁上臺執政後日益嚴峻複雜的臺海局勢,毅然擔負起歷史所賦予的重責大任,就對臺工作做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維,新主張,新舉措,為黨的對臺方針政策注入了新的內涵,團結調動海內外一切進步力量,開展了“反獨遏獨”的劇烈鬥爭,一次次挫敗了陳水扁之流的“臺獨”冒險,有效遏制了“臺獨”分裂活動,維護了臺海和平穩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其中最重要的歷史畫面有:2002年11月14日黨的十六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與媒體見面的情景、2004年5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517聲明”、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看望出席政協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時發表“四個決不”重要講話的畫面、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場面、2005年4、5月間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與胡總書記會談、發表共同願景和會談公報的畫面、2006年4月、10月和2007年4月國共兩黨連續舉行三次經貿文化論壇、大陸出臺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的場景、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決反對“臺灣法理獨立”的場面、同年10月胡總書記作黨的十七大報告的畫面,重申“四個決不”,提出“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的重要主張、2008年3月22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獲勝、陳水扁推動的“入聯公投”慘敗的畫面……。這些歷史場景跌蕩起伏、從危機變轉機,讓人看後如同洗了個“三溫暖”!

  在此期間,筆者作為涉臺問題的研究者,撰寫了不少時事評論、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接受過大量海內外媒體的採訪,出席過許多公開或內部會議(包括國、共兩黨舉辦的三屆“經貿文化論壇”),提出過不少政策和對策建議,配合中央部署的反獨遏獨鬥爭獻出了綿薄之力。為此,民進黨當局居然以筆者“發表不當言論”為由,在長達四年半的時間裏拒絕本人入島探親和參訪,甚至2006年3月先慈在臺中病逝,竟無理阻撓本人赴臺奔喪。民進黨陳水扁“臺獨”政權如此倒行逆施,焉有不被趕下臺之理!

  “下篇”的後半部分,則記敘了國民黨馬英九重新上臺執政後,近半年來兩岸關係所發生的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積極變化,再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如何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新的對臺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兩岸兩會恢復協商談判,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豐功偉績。

  這部分最重要的歷史畫面有:2008年4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博鰲會見蕭萬長的情景、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連戰的畫面、5月29日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大陸、胡錦濤與吳伯雄會談的場景、6月13日兩岸兩會恢復協商談判,陳雲林與江炳坤在釣魚臺國賓館簽訂協議的歷史鏡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江炳坤一行的畫面、8月8日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華臺北奧運代表團入場的熱烈場景、8月13日賈慶林主席與吳伯雄、宋楚瑜到五棵松棒球場為中華臺北隊加油助威的畫面、11月4日兩會在臺北會談簽署四項協議的畫面、12月15日兩岸直接“三通” 啟動儀式的場景、12月20日國共兩黨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召開的場面、“團團”、“圓圓”赴臺的情景、12月31日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胡六點”)的畫面和同期聲錄音……。這些不久前才發生的重大歷史場景,看了令人振奮,格外感到親切,很好地烘托出了“文獻片”的片名--《海峽春潮》的深刻寓意,增添了我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還應指出的是,該“文獻片”中“解説詞”的撰稿者,均為大陸著名的臺灣問題專家,因而該片“解説詞” 簡潔精練,高屋建瓴,富有感染力,對30年來黨的對臺方針政策的演變發展脈絡把握準確,解讀到位。當然,可能由於製作時間太過倉促,嚴格來説該片還有一些未盡人意有待充實提高之處。但瑕不掩瑜,該片的適時播出,必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回顧總結30年來對臺工作的歷史經驗,深刻領會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對臺方針政策,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為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徐博東)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