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年:晴雨三十載 海峽涌春潮

時間:2009-01-04 08:18   來源:人民日報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這篇文告情真意切,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奏響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時代樂章。今天,重溫這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告,仍清晰感受到它那振聾發聵的召喚力和震撼力。

  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告臺灣同胞書》的重大意義,並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主張,再次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

  30年風起雲湧,30載滄海桑田。中華兒女長期奮鬥同心戮力,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從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對話,排除各種艱難險阻,沿著和平穩定的方向不斷前行,譜寫兩岸關係發展的輝煌篇章。

  吹響號角 對臺方略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自臺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一直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不斷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對臺方針政策由“解放臺灣”發展為“和平統一”,而《告臺灣同胞書》正是實現這一發展的重要標誌。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為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月,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佈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提出“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並宣告自當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呼籲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

  憶及30年前在報紙上看到《告臺灣同胞書》的感受,老臺胞紀朝欽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思想上非常震動。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告臺灣同胞書》的意義非常重大。”

  《告臺灣同胞書》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決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統一的主要政策。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鄧小平同志於1982年1月説:九條方針“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根據鄧小平、葉劍英等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經過解決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實踐,我們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這一方針政策既考慮到國家統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顧到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宣告了兩岸關係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隨著兩岸關係和臺灣形勢的發展變化,1995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次講話精闢闡述了鄧小平同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八項主張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和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

  進入新世紀之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在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對臺工作新主張。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2006年4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了“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的重要主張。

  2008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春風吹渡 兩岸交流合作大潮涌動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寫于上世紀70年代的名作《鄉愁》,道盡了無數臺灣同胞的思鄉情懷。

  1949年後的數十年間,臺灣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人員往來和通郵、通航、通商全部中斷,兩岸同胞咫尺天涯。多少親人生離成了死別,多少骨肉小別成了永訣。

  時光流轉。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如同春雷一聲。“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訪友、旅遊參觀、經濟交流”等情真意切的邀約,立即在島內激起熱烈反響。

  礙于臺灣當局的種種限制,臺灣同胞當時不得不輾轉歸鄉。時任駐大阪總領事的老臺胞郭平坦,就陸續接待了十幾位想借道日本回大陸的臺灣同胞,“有一位近60歲的山東大漢找到我,要回老家,一個星期後我告訴他‘祖國歡迎你回去’,山東大漢竟然淚流滿面,緊握著我的手説‘感謝郭領事,感謝祖國’。”

  1987年10月,在中國共産黨新時期對臺方針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特別是在臺灣同胞強烈要求下,蔣經國先生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作出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的決定。11月,常州籍臺胞周純娟成為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第一人。從此,隔絕兩岸同胞的閘門被打開。截至2007年底,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已超過5074萬人次,大陸居民往來臺灣累計超過185萬人次。兩岸人員往來由涓涓細流匯成了滾滾洪流。

  也正是在《告臺灣同胞書》這份飽含手足深情與民族大義的文告裏,大陸方面首倡兩岸“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創生。從此,大陸有關方面和兩岸同胞一道,排除種種干擾和破壞,不斷推動“三通”進程。2008年12月15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將屆30週年之際,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兩岸同胞魂牽夢縈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實現。兩岸交流往來從此邁入“天塹變通途”的全新境界。滿載兩岸同胞歡欣的包機、航船和信箋,從上海、天津、福州……從臺北、基隆、高雄……在海峽間交匯、串聯起熱絡繁忙的“熱線”和“黃金通道”,為我們勾勒出“海闊天空”的絢麗圖景。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同樣呈蓬勃發展之勢。大陸方面克服種種阻礙,始終如一地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廣大臺商也踴躍“登陸”投資興業。截至2008年11月底,大陸方面累計批准臺資項目77238個,實際使用臺資474.7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佔5.6%。截至2008年4月底,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已逾8505億美元。祖國大陸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2002年以來一直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兩岸關係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聯繫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自1987年臺灣影視製片人率先衝破臺灣當局的禁令,來祖國大陸拍攝電視片《八千里路雲和月》之後,兩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禦。據不完全統計,1991年至2007年底,僅經文化部批准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就達5000多項、5萬多人次。目前,兩岸文化交流已遍及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文物、民俗等各個領域,在兩岸民眾間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

  遏制“臺獨” 一個中國框架不斷鞏固

  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經曲折、飽經風霜,不時遭遇逆流。在種種複雜因素和艱難險阻面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族利益,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有力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展現和平誠意的同時,《告臺灣同胞書》嚴正表明瞭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李登輝、陳水扁在臺灣當政20年間,臺灣當局的一系列“臺獨”挑釁,特別是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及“法理臺獨”圖謀,一次次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一次次挫敗了“臺獨”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

  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我們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瞭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

  陳水扁當局在以“憲改”謀求“臺灣法理獨立”失敗後,處心積慮推動所謂“入聯公投”。2008年3月22日,“入聯公投”被大多數臺灣民眾否決,“臺獨”分裂勢力以“公投”之名行“臺獨”之實的陰險圖謀招致失敗。

  中國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理解和支援。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一再重申,反對企圖改變臺海現狀的“臺獨”冒險活動,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勢力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全國臺研會副會長許世銓説。

  釋放善意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我們寄希望於一千七百萬台灣人民”“我們偉大祖國的美好前途,既屬於我們,也屬於你們”……《告臺灣同胞書》字裏行間洋溢著對臺灣同胞的真情和善意。

  這真情和善意貫穿了30年來大陸的對臺方針政策。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根本歸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中即明確提出:臺灣同胞不論是臺灣省籍還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臺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我們黨和政府各有關部門,包括駐外機構,要加強與臺灣同胞的聯繫,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關心、照顧他們的利益,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鄭重宣示,再一次證明了大陸方面的善意和誠意。

  以人為本,為民謀利,就是要將“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這一方針落到實處。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造福臺灣同胞的新政策新舉措不斷出臺,看到了大陸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主張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效。尤其是2005年至今,祖國大陸有關方面出臺了超過70項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其中,僅2006年以來,在國共兩黨有關方面舉辦的4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大陸方面就公佈了58項相關政策措施。

  這些政策措施涵蓋了便利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及在大陸居留、就業、就醫,提供臺灣農民、漁民向大陸銷售部分水果、蔬菜、水産品的優惠,擴大兩岸農業交流,緩解臺資企業投融資困難,以及宣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大陸同胞向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等。

  推動協商 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

  《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兩岸進行商談對話。

  1987年兩岸交流開啟大門之後,兩岸同胞往來中衍生的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由此,海基會、海協會先後於1990年、1991年成立。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為兩會商談奠定了政治基礎。1993年4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後,雙方又舉行了20多次不同層級的商談。1998年10月,“汪辜會晤”在上海舉行,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

  正當人們期待兩岸對話向更高層次發展時,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致使兩會商談被迫中斷。2000年5月民進黨上臺,8年的時間裏,臺灣當局推行“臺獨”路線,否定“九二共識”,致使兩會商談完全停擺。

  面對這種情勢,中國共産黨、中國國民黨這兩個對兩岸人民負有重大責任的政黨行動起來,開啟了兩岸政黨交流,逆轉了被“臺獨”分裂勢力惡化的氣氛。

  2005年春,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率團訪問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分別與他們舉行會談,達成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等重要共識,向世界顯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彼此分歧,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在兩岸同胞鍥而不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後,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了難得的歷史機遇。5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吳伯雄舉行兩黨領導人會談。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復談,融解9年的堅冰。7月,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和兩岸週末包機啟動。8月,奧運一圓百年夢,兩岸兒女同榮耀。11月,兩會領導人首次在臺北舉行會談,兩會制度化協商邁出重要一步。12月,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成功抵臺,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和發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岸關係在2008年不斷跨越新的里程,充分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利益,是歷史的正確方向。而在協商談判這條必由之路上,我們應該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推動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的光明航道上揚帆遠航。現在,我們已經沿著這個方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定走下去。

  “道路已經打開,方向已經明確。我們願和臺灣各界朋友一道,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持續不斷地把兩岸關係推向新的水準,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説。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