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三十載 海峽涌春潮

時間:2008-12-31 23: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31日電 題:晴雨三十載 海峽涌春潮——寫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張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這篇文告情真意切,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奏響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時代樂章。今天,重溫這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告,仍清晰感受到它那振聾發聵的召喚力和震撼力。

  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告臺灣同胞書》的重大意義,並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主張,再次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

  30年風起雲湧,30載滄海桑田。在中華兒女長期奮鬥和同心戮力下,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從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對話,排除各種艱難險阻,沿著和平穩定的方向不斷前行,譜寫兩岸關係發展的輝煌篇章。


    資料圖片:《人民日報》發表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

  吹響號角 對臺方略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自臺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一直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不斷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對臺方針政策由“解放臺灣”發展為“和平統一”,而《告臺灣同胞書》正是實現這一發展的重要標誌。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為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月,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佈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提出“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並宣告自當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呼籲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

  憶及30年前在報紙上看到《告臺灣同胞書》的感受,老臺胞紀朝欽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思想上非常震動。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告臺灣同胞書》的意義非常重大。”

  《告臺灣同胞書》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決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統一的主要政策。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鄧小平同志於1982年1月説:九條方針“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根據鄧小平、葉劍英等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經過解決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實踐,我們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這一方針政策既考慮到國家統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顧到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宣告了兩岸關係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隨著兩岸關係和臺灣形勢的發展變化,1995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次講話精闢闡述了鄧小平同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八項主張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和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

  進入新世紀之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在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對臺工作新主張。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2006年4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了“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的重要主張。

  2008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春風吹渡 兩岸交流合作大潮涌動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寫于上世紀70年代的名作《鄉愁》,道盡了無數臺灣同胞的思鄉情懷。

  1949年後的數十年間,臺灣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人員往來和通郵、通航、通商全部中斷,兩岸同胞咫尺天涯。多少親人生離成了死別,多少骨肉小別成了永訣。

  時光流轉。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如同春雷一聲。“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訪友、旅遊參觀、經濟交流”等情真意切的邀約,立即在島內激起熱烈反響。

  礙于臺灣當局的種種限制,臺灣同胞當時不得不輾轉歸鄉。時任駐大阪總領事的老臺胞郭平坦,就陸續接待了十幾位想借道日本回大陸的臺灣同胞,“有一位近60歲的山東大漢找到我,要回老家,一個星期後我告訴他‘祖國歡迎你回去’,山東大漢竟然淚流滿面,緊握著我的手説‘感謝郭領事,感謝祖國’。”

  1987年10月,在中國共産黨新時期對臺方針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特別是在臺灣同胞強烈要求下,蔣經國先生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作出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的決定。11月,常州籍臺胞周純娟成為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第一人。從此,隔絕兩岸同胞的閘門被打開。截至2007年底,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已超過5074萬人次,大陸居民往來臺灣累計超過185萬人次。兩岸人員往來由涓涓細流匯成了滾滾洪流。

  也正是在《告臺灣同胞書》這份飽含手足深情與民族大義的文告裏,大陸方面首倡兩岸“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創生。從此,大陸有關方面和兩岸同胞一道,排除種種干擾和破壞,不斷推動“三通”進程。2008年12月15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將屆30週年之際,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兩岸同胞魂牽夢縈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實現。兩岸交流往來從此邁入“天塹變通途”的全新境界。滿載兩岸同胞歡欣的包機、航船和信箋,從上海、天津、福州……從臺北、基隆、高雄……在海峽間交匯、串聯起熱絡繁忙的“熱線”和“黃金通道”,為我們勾勒出“海闊天空”的絢麗圖景。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同樣呈蓬勃發展之勢。大陸方面克服種種阻礙,始終如一地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廣大臺商也踴躍“登陸”投資興業。截至2008年11月底,大陸方面累計批准臺資項目77238個,實際使用臺資474.7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佔5.6%。截至2008年4月底,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已逾8505億美元。祖國大陸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2002年以來一直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兩岸關係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聯繫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自1987年臺灣影視製片人率先衝破臺灣當局的禁令,來祖國大陸拍攝電視片《八千里路雲和月》之後,兩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禦。據不完全統計,1991年至2007年底,僅經文化部批准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就達5000多項、5萬多人次。目前,兩岸文化交流已遍及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文物、民俗等各個領域,在兩岸民眾間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


編輯:娟子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