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臺商:“三通”早日落實將有利於渡過金融危機

時間:2008-11-17 08:03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廈門十一月十六日電 (記者 曾嘉)“如果‘三通’能早日實現,我們的運輸成本將下降三分之二!”福建泉州臺資泉昱公司總經理陳平順告訴記者,公司生産原料大都從臺灣進口,早一天實現“三通”,公司渡過這次金融危機的信心就越強。

  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福建、廣東等地以外銷為主的臺資企業受到衝擊,不少企業認為利好政策將為他們“過冬”提供有力幫助,而日前兩岸兩會在臺北簽署的四項協議為他們提供了重要信心,他們期待“三通”可以早日落實。

  在泉州投資十一年的泉昱公司主營橡膠、塑膠鞋底産品,陳平順説,由於公司原料大部分從臺灣進口,每一貨櫃材料都要繞香港或日本石垣島,需要十一到十二天時間,費用大概六百美元,如果未來海運直航實現,成本將下降到二百美元,時間降到四天,同時也有效降低企業庫存。

  廈門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多威電子公司董事長曾欽照表示,向臺灣訂購原材料和發貨需要七到十天的海運和三天的空運時間,“三通”實現後,海運只需要十小時,加上通關也僅一至二天,空運當天就能拿到貨;金錢成本上,貨船繞經石垣島每艘船要多交二萬美元費用,海運直航後可降低三成的運輸成本。

  曾欽照認為以兩岸目前的貿易和人員往來規模,每週一百零八個班機還不夠,三百個航班才能滿足兩岸日益增長的交流交往需求。

  臺資光寶科技(廣州)公司經理郭鴻昌表示,“三通”實現對於企業運作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海運方面,交通時間和成本縮短,將影響公司運營的模式。除了降低成本,還會促進企業拓展更多業務,不論是立足大陸生産,還是進一步擴大在臺灣的研發規模,都有很大幫助。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表示,深圳臺資企業大都是外向型企業,這次金融危機來得突然,不少中小企業岌岌可危,但很多企業寧可虧本還要努力撐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在這裡的投資是正確選擇。兩岸兩會簽署四項協議,對深圳臺商有很大鼓舞,但現在“三通”還未能落實,時間就是金錢,早一天實現,臺商們的信心就多一分。

  據福建省臺辦和廣東省臺辦提供的數據,截止今年九月,福建省累計批准臺資項目九千六百三十九項(不含第三地轉投資),合同臺資二百點零八億美元,實際到資一百三十八點一六億美元;截止今年六月三十日,廣東省臺資企業累計二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家,合同利用臺資累計五百零四點零四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累計四百一十九億美元。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