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西夏研究對增進中華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時間:2008-11-11 09: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11月11日電(記者夏晨、朱俊清)臺北“故宮博物院”博士胡進杉10日説,西夏在歷史上同西藏、蒙古有過密切的文化交流。這一方面興旺了藏傳佛教,另一方面使西藏漸漸融入“大元帝國”版圖,經過數世紀的歷史傳承,藏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胡進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對西夏學研究的重視反映了我們對於55個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友善對待的態度。”他表示,西夏學研究對於增進中華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揣振宇説,西夏研究除了繼承、弘揚和發展了中華學術傳統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用歷史事實回擊海外‘藏獨’勢力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歪曲”。他説,在13世紀西藏和元朝交往之前,正是西夏充當了橋梁。所以,對西夏曆史和文化的研究,無論是學術意義、文化意義,還是歷史意義、現實意義,都是重大而深遠的。

  談到西夏研究的歷史學意義時,胡進杉表示,西夏與兩宋、遼、金鼎足而立,如果只注重漢文宋代歷史資料的研究,並不能全面地了解宋代歷史的全部狀況。西夏文研究資料可以補足很多漢文資料不全之處,從而更全面地了解當時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

  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1038年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疆域橫跨現在的寧夏、甘肅、青海、陜西、內蒙古等省區。1227年為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所滅,延續近200年。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