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與現實的坐標上——寫在陳雲林會長訪台之際

時間:2008-11-03 10: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傳誦兩岸的詩句,喚醒了無數海外遊子的濃濃鄉情;而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傾注的是一個民族久久的鄉愁

  這是一條不平靜的海峽。隆隆的炮聲,劃過了海峽風雲激蕩的歲月。曾幾何時,硝煙遠逝,海晏河清。然而,海峽並不太平,不息的濤聲,依舊時時激起滾滾風雷。

  海峽兩岸,臺灣大陸,何時能夠真正由對抗走向對話,走向和平?

  歷史會記住這一天,2008年11月3日。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率領的協商代表團從北京啟程,跨越海峽,飛向臺北。

  這是大陸受權團體最高層級的負責人第一次訪問臺灣,也是大陸第一次派出龐大代表團踏上寶島,進行協商,開展對話。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和平之旅,從此,兩岸關係又將翻開新的一頁。    

  遲到十年的約會

  兩岸關係的史冊上,有兩位老人的身影,熠熠生輝。

  1993年4月27日,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重要文件。海峽兩岸隔絕半個多世紀後的第一次接觸對話,舉世矚目,彪炳史冊。

  5年後,曆盡曲折,汪辜二老上海再度握手,並達成四點共識,其中包括兩會開展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多形式的對話。這一次,是兩岸受權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第一次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會晤。這次見面,汪會長接受辜董事長的邀請,願意在適當的時候訪問臺灣。

  1999年3月始,兩會為落實“四點共識”多次交換意見。海協會認為,汪道涵會長訪台是兩會高層對話包括政治、經濟等內容對話的繼續和深入。兩岸同胞期待汪道涵會長訪台能夠推動兩岸對話與談判,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6月28日,雙方原則確定汪道涵于當年秋天赴臺訪問,行程路線為臺北至高雄,在臺灣停留7天。汪道涵訪台整裝待發,兩岸同胞翹首以盼。

  未料,海峽風雲一夕丕變。7月9日,李登輝拋出“兩岸是國與國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的“兩國論”,拆毀了兩岸兩會對話商談的基礎,兩會商談難以進行,汪道涵訪台被迫中止。

  其後,兩岸關係陰霾重重,數載盤桓,遷延跌宕。汪道涵訪台之約,竟成無期!

  2005年,辜汪二老先後遽逝。得悉辜先生去世,汪老發去唁電:“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天若有情,亦有憾焉。”讀之,令人不勝唏噓。

  若干年後,李登輝公開宣稱,提出“兩國論”目的就是要遏阻汪道涵訪台。

  “寒意終難久,報春三兩枝。”今年春天,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九二共識”還其面目。基石存則橋路通。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重啟協商大門,第一次“陳江會談”在北京舉行,並達成兩岸週末包機直航、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等四項協議。此次會談,兩會商定今年秋天在臺北舉行第二次會談,陳雲林應邀訪台。

  “陳江會談”既是兩岸關係經歷波折後對“汪辜會談”的延續,更翻開了兩岸關係嶄新一頁。兩會商談的恢復並取得成果,當可告慰汪辜二老。

  10月30日,陳雲林赴臺前夕接受臺灣媒體聯合採訪。他説,兩位老人的名士風度、君子之交,在兩岸同胞中傳為佳話。他此次赴臺訪問也是為了完成兩位老人未了之夙願。

  此時,汪辜二老仙逝3年,而距二老“臺北之約”已10年矣! 

  “沒有任何理由拖延”

  歷史何其相似,當兩岸關係向前推進的關鍵時刻,島內總會掀起逆流暗涌。

  9月下旬,島內爆發所謂“奶粉風波”,民進黨及其支援者借機生事,攻擊大陸,並將矛頭指向陳雲林訪台。

  10月21日,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身份來臺交流訪問,在臺南孔廟遭到極端分子的暴力攻擊,震驚島內外。

  10月25日,綠營在臺北組織大遊行,針對大陸,打出的就是“反對陳雲林來臺”等旗號。

  島內一時風聲鶴唳。陳雲林還要不要來臺?安全有沒有保障?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還會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嗎? 

  陳雲林行前在京接受媒體訪問時,話説得斬釘截鐵:“兩會協商中斷長達9年之久,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做對兩岸關係發展有利的事情,做對臺灣同胞有益的事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拖延!”

  兩岸走向開放、對話與和解,是島內的主流民意。根據臺“陸委會”最近公佈的一份民調,有六成五島內民眾贊成二次“陳江會談”。

  臺灣政治大學研究員宋國誠指出,民進黨企圖以各種手段阻止陳雲林來臺,這是因為民進黨不希望國民黨執政時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否則未來他們想要再推動“統獨對立”的選舉花招時,會産生許多困難。

  宋國誠表示,民進黨的雜音當然還會存在,但卻只像大海浪潮中的泡沫一樣,根本無法阻擋歷史巨輪的前進,也無法阻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

  陳雲林此行將有一些大陸金融界人士和專家以海協會理事的身份隨代表團赴臺,與對岸同行座談,商討聯手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共克時艱。

  陳雲林表示,儘管接到很多電話要他注意安全,但考慮到訪台具有很大急迫性,所以仍決定儘快前往。“我們能等,可金融危機不會等我們。兩岸是兄弟,只能攜手合作共渡難關。” 

  歷史性的一大步

  陳雲林率團訪台,對臺灣、對兩岸究竟意味著什麼?

  還記得,陳雲林行前的記者會上,有段很感性的語言:“我將初次赴臺灣協商、訪問,感到自己置身於歷史與現實的坐標點上。”“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這次率團赴臺灣訪問,是我從事對臺工作十幾年來的第一次。”陳雲林這次來臺,不僅在寫自己的歷史,更在書寫兩岸關係的歷史。

  島內一位資深媒體人對記者説:“陳雲林是自1949年之後大陸受權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第一次訪問臺灣,象徵兩岸關係邁入一個新的階段,代表兩岸可能走向真正的和解,代表兩岸能夠冷靜地看待彼此。這是一件應該屏息以觀、凝眸以視,用最客觀、冷靜與理性面對的歷史盛事。”

  陳會長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落實兩會制度化協商,協商的議題包括兩岸海運直航、兩岸貨運包機、平日包機及建立兩岸空中直達雙向新航路、兩岸全面通郵和兩岸食品安全等。這些無一不是當前臺灣所迫切需要的經濟、民生議題,更是提升臺灣競爭力、避免臺灣被邊緣化所不可缺的。

  尤為值得期待的是,這次商談中有關兩岸交通便捷化的議題,更將為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臺北美國商會會長費杜甫説,透過兩岸間會談,開放彼此市場,將會大大提高臺灣未來的競爭力。他強調,臺灣如何妥善利用中國大陸資源,肯定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島內輿論指出,會談的成功將會使臺灣迎來一個新的契機,兩岸交流也會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時代。臺灣將會成為國際企業躍進中國大陸的重要跳板,而海運直航的契機將會使高雄港再度重回世界前五大港。

  人們期待第二次“陳江會談”能如期順利在臺舉行,更希望未來能透過兩會制度化的協商,為兩岸修築長遠的和平發展根基。如此,臺灣人民幸甚!兩岸人民幸甚!(本報臺北11月2日電 記者 姚小敏 孫立極)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