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4日電(記者周健偉、劉曉莉)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讓人們將貧困、落後、閉塞的寧夏從記憶中抹去。五十年的崢嶸歲月讓有“西部縮影”之稱的寧夏以嶄新的形象步入人們的視野。
春秋五十載,塞上越千年。溫家寶總理近期在寧夏考察時説,寧夏進入了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今天,站在新起點上,寧夏600余萬回漢各族人民正豪邁地書寫著盪氣迴腸的西部“奮進史”。
從“顏色巨變”到“進退出入” “貧甲天下”之地在思想解放中嬗變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農民海星一家3代7口人,僅有2名勞動力,但今年他還是花3萬多元蓋起了6間瓦房。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地方,過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在寧夏農村已很普遍。
海星所在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曾被稱為“貧甲天下”的地方,也是中國經濟最為落後的地區。作為寧夏經濟發展的短板,這裡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比,思想上的突破與革新更具挑戰性。
驅車行駛在寧夏南部山區,過去滿眼的土黃已被鬱鬱蔥蔥的綠色所取代,綠色間裝點著紅色和白色:紅磚、紅頂、紅房,這是農民的新居;片片白色是地膜覆蓋的農作物和日光溫室,那是設施農業的“剪影”。
“顏色巨變”映射出寧夏山區經濟的發展變化,“綠、紅、白”三色開始成為南部山區的主色調。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瑞文將這一系列變化歸納為四個字:“進退出入”。
“進”指牛羊進圈。之前寧夏南部山區是滿天星式放牧,自國家實行封山禁牧,傳統方式得到改變。“退”指山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出”指人出山。去年寧夏組織輸出農民務工63萬人次,8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戶均至少有1人在外務工,其中固原市農民每人平均務工收入4163元,比5年前增長近2倍。“入”指草入田。人們開始像種莊稼一樣種植優質牧草。從開荒種糧到種草養畜,西海固傳承千年的勞作和生活方式悄然而變。
2003年5月1日,寧夏在全國率先全境禁牧。從北部荒漠草原區,到南邊黃土丘陵區,無不展現出鶯飛草長的勃勃生機。寧夏成為全國率先實現荒漠化逆轉的省區,在沙塵源頭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告別傳統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難在起步,但寧夏邁出了這艱難第一步。在與自然條件惡劣、資源貧乏等現實長期鬥爭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就地扶貧難以徹底改變貧困面貌。於是,今年3月寧夏啟動中部乾旱帶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國家和地方投資近30億元,搬遷20多萬貧困農民到公路沿線和城郊地區,實現修復生態和脫貧致富雙贏目標。
西海固,昔日的“旱源死海”如今迸發出強大生機,通過發展生態旅遊、設施農業、草畜産業等綜合措施,實現了保護生態、發展經濟和致富農民三大目標,貧困人口5年減少了80%。
城鄉巨變生動詮釋大與小的辯證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寧夏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50年間寧夏經濟總量增長59倍,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説:“寧夏地域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總量小,但是對國家的貢獻不能小,發展的氣魄不能小,對國家長遠發展的作用不能小。寧夏人就是要用大氣魄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寧夏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已探明儲量和遠景儲量分別居全國第6位和第5位。寧東煤田已探明儲量270億噸,被國家列為13個重點開發的億噸級礦區之一。這片總面積3484平方公里,臨黃河靠銀川的地方,資源富集和資源組合優勢國內罕見。然而長期以來,這裡重復著挖煤--賣煤的老路,跳不出小打小鬧的窠臼。
著眼于對優勢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轉換,在空間上優化佈局,將寧東建成國內一流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以此作為寧夏工業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的龍頭。2003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作出戰略部署。從此,寧夏“一號工程”掀開了寧夏工業史無前例的高起點、高水準、高技術開發建設的序幕。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建功告訴記者,伴隨著神華、華電、魯能、國家電網等一批戰略投資合作者相繼入主寧東,大量的開發建設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在這片亙古荒原上結出碩果。寧東由單一煤炭原料生産,迅速轉變為煤炭、電力、煤化工和煤炭深加工綜合利用為主的4大産業,産業鏈條延伸到煤變油、煤基烯烴、煤基二甲醚等高端産品。5年間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完成投資283億元,去年僅神華寧煤投資就逾百億元,超出50年來寧夏煤炭工業固定資産投資總和。
“天下黃河富寧夏”,優質農業資源如何做大做強?農業專家崔永慶説,作為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寧夏擔負著穩定區域糧食安全的任務。
為打造“西部糧倉”確保糧食生産安全,近年間寧夏重點在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四種主要糧食作物上開展高産創建活動,糧食播種面積和産能穩中有升。2007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290萬畝,比上年增加8%;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為316萬噸,預計到2012年糧食産能將達到350萬噸以上。
從西部內陸腹地“突圍”,寧夏躍上對外開放的“快車”。目前,以銀川為中心,輻射400公里的交通網路基本構成,形成了“2小時經濟圈”,實現了“所有市縣10分鐘上高速公路”。
8月22日,寧夏境內鹽池至孟家灣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孟家灣至營盤水高速公路也即將開工建設,全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廳長周舒説,通過這條國際大通道,寧夏可以更加緊密地融入東西部物資、商貿往來。
再造一個新寧夏的豪邁暢想
跳出寧夏看寧夏,站在全國看寧夏,面向世界看寧夏。寧夏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在自治區成立50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促進寧夏發展的意見,包括60多條具體政策性措施以及100多個重大項目。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説:“我們一定要把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巨大支援轉化為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把寧夏放在全國乃至全球大背景下來謀劃、來推動、來發展,奮力推進經濟社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
藍圖正在繪就:從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入手,將寧夏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示範區。令寧夏人民魂牽夢縈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正加快前期工作。在山區實施危房危窯改造,5年內安置移民20萬人,爭取實現中南部地區的飲水安全。加快建設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和南部山區生態農業3個示範區,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三面環沙的寧夏著眼于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啟動6個百萬畝生態經濟防護林工程,在全境構築起4道綠色屏障,使全區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9.8%提高到17%以上,切斷風沙進入祖國腹地的通道,確保全國生態安全。
將寧東建成國家級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産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和迴圈經濟示範區,這裡將崛起9座大型現代化電廠、8座大型礦區;300萬噸煤制油、120萬噸煤基烯烴、120萬噸二甲醚等採用世界先進裝備和技術的重大項目次第展開……一個嶄新的全國大型工業高地正在寧夏隆起。
預計到2020年,寧東煤炭生産能力將超過1億噸;發電裝機容量達2600多萬千瓦,基地外送電1000萬千瓦;煤化工産成品生産能力達到1350萬噸。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袁進琳説,只有跨越發展才能加速縮短差距,寧夏后勁十足。按照“兩步走”規劃,寧夏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到2012年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到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準,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起跳!在新的起點上。跨越!向目標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