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藝發展協會:兩岸民間工藝血脈相連

時間:2008-09-13 08:50   來源:新華網

  海峽兩岸民間工藝血脈相連——訪台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安福

  新華網上海9月12日電(記者  趙蘭英)正是花好月圓時,借著“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的平臺,臺灣39位民間工藝家,攜近百件作品,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安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地説道:“兩岸民間工藝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永遠不會、也無法分開。”

  漆器《荷》《凝香》,陶瓷《雕釉花卉紋飾碗》,藤編《迎曦》,皮飾《嚮往》,金屬《黃金蘭花盆》,複合藝品《春花圓夢》,木片花《輝映》等等,參展的臺灣工藝家的作品,雖材料不同,卻多以花為主題,以表達他們在這佳節來臨、闔家團圓之際,無比喜悅的心情。

  黃安福説:“喜慶吉祥,從來都是兩岸民間工藝共同表達的主題。如馬到成功、宏圖大展、年年有餘、事事如意、輝煌騰達、步步高等,都是民間工藝家創作時喜好表達的意願。而且,兩岸民間工藝有共同的圖騰符號,即如意騰。北京奧運會火炬‘祥雲’上的紋飾,就是一種如意騰。”

  兩岸民間工藝就地取材,始終與經濟發展、民眾生活緊密結合。在取材上,起初多是土、竹、藤等。工業發展後,有了玻璃、金屬、皮革等工藝品。如今,奈米藝術的出現,正是科技進步改變或創新民間工藝的一個説明。臺灣工藝家楊彩玲的《黃金蘭花盆》,是運用奈米技術,在天然蘭花上涂銀、澆鎳,再包上24K黃金做成的。這件作品雍容華貴,但又不失真純自然。

  著一件本色中式短袖服的黃安福,是搞玻璃雕塑的。今年6月下旬,他先期到上海,不僅和上海的工藝美術家切磋技藝,還到社區,向普通百姓傳授技藝。黃安福説:“100多年前,就有上海的玻璃雕塑家來到臺灣傳授。所以,兩岸工藝血脈相通,分不開。”臺灣民眾十分喜歡的“春仔花”,是從福建閩南傳過去的,是一種編織品。它原來是年輕姑娘在出嫁時用的裝飾品。姑娘出嫁時,編一個石榴形的圖案,插在頭髮上,以示喜慶吉祥和多生貴子。向婆婆行見面禮時,姑娘要呈上鹿、龜形狀的“春仔花”,表達對婆婆的祝福,希望她健康長壽。送給嬸嬸、舅媽的則是一種“五福花”,表示福、祿、壽、喜、寧的意思。

  在博覽會現場,臺灣當代知名工藝家李永謨、陳妙香、陳惠美、詹禮安,當場向觀眾展示他們的技藝,並且手把手教觀眾如何編織、如何造型、如何雕剔等。這種藝術的體驗,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這門藝術。

  黃安福介紹説,臺灣工藝在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努力下,今天已到達較成熟的階段,創新作品很多,而且製作精緻。臺灣早期的工藝品多以日用功能器物為主。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臺灣工藝品以外銷為主,主要是竹編、陶瓷、玻璃、漆器、金屬等。現在,這個産業批量化生産的形態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工作室或曰個人工房,産品已個性化了。也可以説,臺灣民間工藝走了這麼一條道路:從僅是一個日用品,一種工業産品,到認識這是一種文化,民間特有的文化,再到市場交易,再意識到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注入時代特色,與國際接軌。

  黃安福任理事長的臺灣工藝發展協會,有300多名會員,涉及36個藝術種類。他説:“參加這樣的博覽會,是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很好機會。我們就想通過這樣的交流,‘迸’出一些火花來,為大家所吸納,共同創造出新的更高層次的作品。”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