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3個月安置千萬災區群眾紀事:安得廣廈千萬間

時間:2008-08-13 08:2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8月12日電 題: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災區群眾俱歡顏——四川三個月安置千萬災區群眾紀事

  新華社記者

  1200多年後的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大地震造成四川省450余萬戶、1000多萬受災群眾家園盡毀,流離失所。

  但是,僅僅三個月之後,千萬災區群眾就喜得“廣廈千萬間”。8月12日,四川省正式宣佈災區群眾全部告別帳篷,入住過渡安置房。這是一個奇跡!

  “8月12日,我們見證一個奇跡”

  一排排漂亮的活動板房,一戶一間,通水通電通光纖,四、五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生活井然有序。這是8月12日記者在青川縣喬莊鎮北井壩安置點看到的情景。走進安置點裏黃燕玲的“家”,記者迎面看到立櫃前懸挂的“吉祥如意”、“年年有餘”的風鈴和洗衣機上形態可掬的玩具小狗。雖然只有20個平方米,但被女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條。

  “有家真好!”還沒等到記者發問,黃燕玲就脫口而出這樣一句話,眼睛裏閃著淚花。

  這個距“汶川大地震”整整三個月的日子,也成了四川災區創造奇跡的日子——450余萬戶、1000多萬人受災群眾全面得到妥善安置。  當他們在震後家園坍塌、一無所有的數十天之後,陸續搬入藍白相間、遮風避雨的過渡安置房時,很多人動情落淚。

  在彭州市通濟鎮思文社區,村民楊天華搬進板房那天特意買來一張紅紙,小心翼翼地剪出一個“喜”字,貼在枕邊的墻上。

  汶川縣克枯村村民蔡世花在入住過渡安置房的前一天,也特意請人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新居”門上:上聯是“災難無情毀家園”,下聯是“政府有愛建新居”,橫批“重建家園”。

  都江堰的“幸福家園”是四川省最早的安置點之一,安置點5月22日就開始安排受災群眾入住,共安置受災群眾6720人。在這裡,公用廚房、洗衣房、洗澡間、便民超市、縫紉店等基本生活需求配備齊全,放暑假的孩子們三三兩兩聚集在板房內收看奧運會比賽直播節目;安置點的籃球場上,一些孩子還在太陽下比賽投籃。

  四川省政府新聞發言人侯雄飛告訴記者,四川災區板房區的集中居住,不僅實現了受災群眾過渡時期居有其所,而且還實現了小區化管理,浴室、診所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過渡安置房能夠盡可能地為災區居民提供家的便利。

  據了解,在城鎮受災居民中,近一半住進了各省市援助的活動板房內。在極重災區和重災區共39個縣(市)的84.3萬戶城鎮居民,通過省外援建的活動板房安置了42.86萬戶。在農村,除選擇自建過渡安置房、加固修復住房、自建篷布安置房之外,其餘的受災家庭也多住進了援建的活動板房。

  “無疆大愛讓我們共克時艱”

  解讀“奇跡”的誕生,我們不能不從“812”回首“512”,重溫這三個月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過渡安置房搶建場面。

  六七月份的四川災區,正是驕陽如火、暴雨如注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建者進行的是一場與高溫和暴雨對抗的決戰。每當正午時分,活動板房屋頂的溫度高達近60攝氏度,滾燙灼人,工人不得不穿上3、4釐米厚的防滑鞋,輪班工作,15分鐘就要換一次人。遇到大雨,屋頂全是水,膠布粘不牢,工人們只能解下自己用的毛巾當抹布,擦一下,粘一點,自己卻全身淋透。

  為了保證工期,在映秀鎮的中鐵十六局援建者們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12點,中間只有不到兩小時的吃飯時間。每到晚上休息的時候,一些人累得“連被子都拿不動”。為了排除板房建造過程中留下的鋒利邊角,他們還要脫下手套,用手掌把所有邊緣全部摸索一遍,找到每一處隱患,手不斷地被劃破。

  6月9日,四川省調整了過渡安置房建設時間表,將“奮戰100天”壓縮為“奮戰3個月”。也就在這一天,在廣元市援建的浙江臺州市的劉勇、劉海濤兄弟,在工地上收到了父親的病重通知單。但是,他們悄悄地將痛苦埋在心底,繼續奮戰。第3天淩晨,父親離開人世。“等把活動板房建好,我們馬上就去給父親上墳。我們相信,他老人家九泉之下肯定不會怪我們。”兄弟倆説到傷心處已是淚流滿面。

  在板房建設工地上,這樣的感人事跡多得數不勝數。山西省援建隊的工人戎金亮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倒在工地上再也沒能起來。江蘇南京市建工局局長賈德裕,身患嚴重糖尿病,每天需要注射二次胰島素,卻一直堅持戰鬥在工地上。

  與此同時,災區群眾也在廢墟上頑強自救。在極重災區什邡市仁和村,記者看到,一對悲傷的父子正在廢墟上清理所有可以再用的傢具、木梁和磚瓦,準備搭建過渡房。旁邊,就是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家庭女主人的墳墓。“我知道,她一定願意看到我們重新生活,好好地活下去!”父親告訴我們説。

  據統計,在四川災區農村,選擇自建過渡安置房的農戶高達180多萬戶,佔災區農村需安置總戶數的53%。

  “沒有援建者的無私奉獻,沒有群眾的頑強自救,3個月內實現過渡安置上千萬人的奇跡是不可想像的。”四川省建設廳總工程師田文説,無疆大愛讓我們成功地共克時艱。

  “中國式幫扶”創造了奇跡

  “沒有比‘結對子建房子’更聰明的辦法了”、 “‘中國式幫扶’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力量”……

  這些境外媒體的驚嘆語句,恰如其分地彰顯了在抗震救災中,尤其是災民過渡安置戰役中,凸顯出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優勢。正是由於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對口援建等特色制度,從根本上奠定了創造奇跡的堅實基礎。

  在一些過渡安置點,記者看到許多不曾見到的新地名:鍾山苑、虎丘苑、廣陵坊……原來,這些板房小區名稱都與援建省市有關,如鍾山苑就是南京市承建的,虎丘苑是蘇州市承建的,廣陵坊則是揚州市承建的……  在極重災區什邡市八角鎮,由曾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下功勳的空降兵某部搭建的板房學校,乾脆被當地的幹部群眾稱之為“上甘嶺學校”。

  “也許,這些涌現出來的板房區新地名將來會可能消失,但又一批新地名還會出現。”綿竹市委書記蔣國華説,“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對口支援和軍地合作,已經在災區大地上扎了根。”

  當中央明確提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災後重建原則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更加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過去的3個月時間裏,四川省6個重災區3400余個板房安置點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援建大軍揮汗如雨,戰高溫、鬥暴雨,連續奮戰,成為創造奇跡的中堅力量。

  據四川省建設廳統計,共有25個省市的援建隊伍參與了災區過渡安置房建設,建成活動板房安置災民近50萬戶。在災區城鎮,外省援建活動板房安置災民戶數佔受災總戶數的一半以上。

  制度的優勢還體現在鼓勵災民自建的靈活政策上。過渡安置初期,四川省很快就明確了自建過渡房農戶補貼2000元的政策,調動了許多農民就地取材、節約自建過渡房的積極性。一些農民還把這筆與建設永久性住房補貼放在一起,直接蓋起了自家的新房子。

  在綿竹、什邡等災區,一些群眾還創造性地成立了“災後農戶互助建房合作委員會”,把各家的“小錢”集中起來辦大事,統一選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效解決了貸款難的問題,深受歡迎。

  屋舍為墟故園改,板房矗起壓瘡痍。潔凈的水、明亮的燈、煮飯的灶、乾燥的床……三個月後,曾經流離失所的四川災民終於再次體味到了“家”的幸福味道。(稿件執筆人叢峰、侯大偉,參與采寫記者黃毅、苑堅、劉海、劉大江、黃堃)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